


創科人才是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推手,與中國內地創科比香港感覺是落伍了,然而我們在努力追趕。院校和政府機構都在共同努力,目前香港的中小學、大專院校、大學都注重培養創科人才,包括從科普知識、大數據教學,到科研項目的輔導。看青年企業家發展局主辦的「敢闖。敢創」創業比賽結果,發現其實不少年輕人是愛開動腦筋,構想一些應用在生活上的智能工具的。例如:有中學生研發的「陪着你走」項目,首創 CareStep Pro 智能監測鞋系列可實時監測步態、心率、血壓等生理數據,並通過手機應用程式提供個性化健康建議。又如來自香港城大、科大學生組成的團隊 Coglix.ai,初步研發出一款提供中風預防和認知健康管理的人工智能應用程式,可透過深度學習和語音分析檢測早期中風風險,及準確檢測早期中風症狀,以取代昂貴且耗時的傳統評估。還有一些環保功能的科創項目惠及社會,當他們成長起來,未來可能創造出更豐碩的成果。我們在年輕一代創科人才身上看到了希望。 ●採 / 攝:焯羚
現在就讀於香港都會大學電腦工程專業的李彥霈(Hiko)與來自香港浸會大學物理系修讀綠色能源與智慧技術的林俊言(Ryan)組隊的創新項目「WeGreen AI」,在比賽中榮獲「青企局創新潛能初創獎」。WeGreen AI 開發了一種稱為智能垃圾箱的自動回收系統。「這個創新系統旨在簡化回收流程,從而大幅減少垃圾分類所花費的時間。用戶只需將所有垃圾丟棄到『智慧垃圾桶』,該垃圾桶便會自動將垃圾分類」,李彥霈、林俊言接受訪問時表現出要在創科創業路上前行的堅定信心。
在WeGreenAI擔任COT的李彥霈本身是一位自學成才的全棧軟件工程師,致力於在計算機科學領域提供創新的技術解決方案,他們為什麼選擇這個題材?他們所設計的垃圾回收箱和目前市場上的其他回收箱比有什麼優勢?
「眾所周知,香港的垃圾問題十分的嚴峻,根據政府以及社會的統計,如果再不實施有效的垃圾分類措施,香港的堆填區將在2030年飽和,因此人們亦認同做好垃圾回收是很重要。而自動垃圾分類的智能垃圾桶則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他們能結合現實去設計,的確是好主意。
「其實香港社會在垃圾分類回收方式方面的意識已經萌生, 現在市面上的垃圾回收箱大部分需要手動分類,再一件一件放入,其實是不夠方便的。對『時間就是金錢』的港人來講,沒有太多的時間進行垃圾分類,所以垃圾還是不能高效地回收。我們團隊經過研究討論希望建立一個全自動回收嘅垃圾桶 ,人們只需要將垃圾放進垃圾分類系統中,AI即可幫忙完成垃圾分類,實現真正的全自動分類,大大節省了時間,提高了垃圾分類的效率,希望提升回收率。我們計劃在以後以多種方式回饋我們的用戶,以鼓勵人們進行垃圾分類以及鼓勵使用我們的垃圾分類系統。」林俊言、李彥霈說道。
攻堅克難方案一定能落地
方案已獲「青企局創新潛能初創獎」要落地是否仍困難?還差什麼?
「目前我們還差把研發方案做出的Demo轉化成完成品的產品,然後進行不同的實驗來確保產品能成功使用。我們已經打算和內地工廠傾談看看怎麼樣把Demo變成完成品,Demo轉化成正式完成品也會有些不同,所以我們也需要進行不同的實驗來確保產品的穩定性。」林俊言說。
「我認為將方案實現,產品落地,困難是肯定有的,每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對於我們團隊來說,方案落地只是這本經書中的一個章節。有的人會因為是學生研發的項目而質疑有沒有能力實現到。但正正因為我們是學生才有很多人願意幫我們,指導我們,我們要感謝香港浸會大學物理學系的馬力權博士和工商管理學院的講師陳偉權,一直在技術和商業發展的路上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有了他們的幫助,這個方案才有機會能造福社會,造福全世界,相信我們團隊一定能攻堅克難,我們的方案一定能落地,成功落實是我們團隊的願望!」
在港搞創科創業前景樂觀
你們創科創業過程中希望學校和政府怎樣支援?「現時政府和學校的支援已不少,香港『青企局』及香港浸會大學對我們也很支持。如果可以,我們期望在未來能夠獲得更多技術及資金方面的支持,這將對方案的落地與實施起到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對很多初創公司的第一步產品建立會有很大的幫助。」李彥霈說道。
你們對在香港搞創科創業的未來發展感到樂觀嗎?「當然感到樂觀, 香港作為持續支持創新創業的城市,其創科事業前景廣闊。這既得益於特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也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持。在獲得內地強有力支撐的同時,香港也能充分發揮自由市場優勢,共享科技創新發展機遇,這也是香港獨特的優勢。」
林俊言也說:「我對香港搞創科創業未來還是樂觀的,因為現政府大力支持,香港有充足的教育資源和人才進行創科創業,加上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市,有龐大的自由市場。」
即將晉升year 4及進入社會,林俊言計劃未來個人發展是創業與做學術研究同步進行。「我未來是兩方面同步進行,我認為汲取社會經驗才能成功創業,但是創科創業背後也缺不了學術的支持,兩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等到如果創業開始擴大有更多的起色,就證明我的學術已經足夠支持工作,這個時候便是將精力全放到創業的最佳時機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