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行深圳分行。(香港文匯報資料圖)

我國提振消費、暢通經濟循環的政策再次升級。日前,《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實施方案》同步印發,明確對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給予年化1個百分點的財政貼息。

方案發布後,工行、中行、農行、建行、郵儲、交行等國有大行及多家股份制銀行、消費金融公司迅速響應,表示將按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推進貼息落地。業內普遍認為,政策紅利將惠及消費者、企業和金融機構,但在執行環節必須嚴格審核貸款用途、強化貸後管理,防止資金「跑冒滴漏」。

消費貸貼息政策落地

8月13日,金融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長郭武平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涉及千家萬戶,關係到廣大金融消費者的切身利益。金融監管總局將積極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配合財政部指導貸款經辦機構強化主體責任、優化金融服務,把好事辦好。

在貸款用途方面,貸款經辦機構要健全信息系統,對貸款賬戶符合條件的消費信息進行識別。符合條件的消費包括單筆5萬元以下消費,以及單筆5萬元以上的家用汽車、養老生育、教育培訓、文化旅遊、家居家裝、電子產品、健康醫療等重點領域消費。同時,按照財政部的規定和要求,貸款經辦機構要有效加強貸款資金用途管理和風險管控,防止挪用於非消費領域和套取貼息資金。

另外,獲得授權後,貸款經辦機構將根據實際消費情況,按照政策規定要求計算財政貼息金額,在定期收取貸款利息時,直接扣減由財政承擔的貼息資金,借款人可通過短訊、手機App等方式知曉享受財政貼息的具體情況,不需要額外操作。對於單筆5萬元以下的消費,按照實際金額計算貼息,多筆疊加以後,在同一家貸款機構最高可以享受貼息1000元;對於單筆5萬元以上的消費,以5萬元為上限計算貼息,也可以多筆疊加,加上小額消費的貼息以後,在同一家貸款機構最高可享受貼息3000元。

在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看來,兩項貼息政策是財政金融協同支持提振消費的又一次創新探索,通過對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利息進行直接補貼,能更好發揮財政政策促消費的引導帶動作用、充分釋放消費潛能。

「這次對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是中央層面首次實施,對個人消費貸款進行財政貼息,是充分發揮財政和金融的聯動協同作用,提振消費擴大內需,對穩定經濟增長具有積極作用。廣大居民是直接受益群體,有助於降低個人消費貸款成本,擴大居民有效消費需求。」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方面,這一政策有助於擴大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的消費貸款需求,更好地穩定銀行業經營,讓銀行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更好發揮;另一方面,居民有效消費需求擴大後,也有助於緩解消費供給壓力,減少供給側的無序競爭,從而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

多家金融機構積極行動

自上述兩項「金融國補」貼息政策落地後,金融機構迅速響應。記者注意到,已有多家銀行針對個人消費客戶及企業關心的貼息範圍、辦理流程及禁止行為等問題作出詳細解答。

8月13日,中信銀行發布關於開展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工作的公告,該行將根據實施方案要求,結合中信銀行業務流程及系統實現,制定相關實施細則及操作指引,及時向該行客戶符合政策要求的消費領域貸款提供高效、便捷的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服務。

政策發布後,工行、中行、農行、建行、郵儲、交行六大國有大行迅速響應,明確將按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落實貼息。其中,中行、農行、建行已確定自2025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工行、中行、建行、交行等還提醒,辦理貼息不收取任何費用,且未委託官方渠道外的機構或個人代辦,呼籲客戶警惕詐騙,通過銀行官網、微信公眾號及網點等官方渠道了解具體事宜。此外,郵儲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等也均表示,正積極組織開展個人消費貸款與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落地實施工作。

除商業銀行外,相關消費金融機構也積極行動。記者獲悉,作為政策參與方,重慶螞蟻消費金融表示,將從消費場景、風險控制、客戶服務、營銷宣傳等方面做實做細實施方案。招聯消費金融指出,將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優化辦理流程,推動政策盡快實施。中銀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也強調,正在抓緊制定有關操作指引、實施細則,在辦理貸款貼息業務過程中,不收取任何費用。

「貼息機制由財政承擔一部分利息負擔,使銀行在放貸時無需過度壓低名義利率,就能以較低的實際貸款成本吸引借款人,從而既能擴展貸款規模,又不必進一步犧牲息差。」對於此次貼息政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影響,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杜陽分析稱,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幾點:一是加強風險控制,防止貼息導致過度借貸或貸款資金挪用,避免形成新的不良;二是貼息資金髮放、結算和審核流程需嚴格規範,確保財政資金精準落地;三是銀行應避免形成對財政補貼的依賴,繼續探索差異化定價、產品創新和風險分擔機制,以在政策退出後保持可持續發展。

婁飛鵬也坦言,對銀行而言,在實施消費貸貼息過程中,需要對貸款用途合理性、真實性進行嚴格的調查分析,在貸款支用環節必要時進行受託支付,並且做好貸後管理,以防止資金被挪作他用。

地方中小銀行仍有機會

近年來,個人消費貸款已成為零售銀行的重要業務板塊之一。根據2024年年報數據,郵儲銀行以6139億元個人消費貸款餘額位居全國第一。股份行方面,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憑藉渠道與產品組合優勢,也佔據了較大市場份額。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發現,本次實施方案規定的貸款經辦機構僅包括全國性或跨區域的6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5家業務規模相對較大的消費金融公司等其他個人消費貸款發放機構。而名單中,地方銀行悉數缺席,甚至超過千億規模的城商行均未能入局。「這項政策這次主要選擇的是全國範圍經營的、客戶規模較大的一些金融機構。」對此,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在8月13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解釋。

對此,業內預計,貼息政策勢必會加速市場集中度向大型銀行傾斜。「這在短期內確實可能對其市場份額和競爭力帶來挑戰。因為在貼息政策推動下,大行和股份制銀行能夠以更低的融資成本快速吸引消費貸客戶,搶佔本地零售和小微市場空間,可能出現資源的『虹吸效應』,進一步加劇分化。」杜陽坦言。

不過,在杜陽看來,這並不意味着地方銀行沒有機會。長期來看,地方銀行在本地客戶關係、社區網點、熟悉產業鏈條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可以通過差異化定位、提升服務精細度來維持競爭力。

事實上,對經辦銀行而言,貸款貼息政策在保護息差的同時能夠刺激貸款需求,推動消費和服務業信貸規模增長。但隨之而來的,也是更高的風控要求。實施方案明確,貸款資金須實際用於消費,不得流入房地產、股市、理財等領域。銀行需通過交易流水核查、商戶回單留存等方式,確保資金用途合規。

「雖然這次國家層面政策沒有直接覆蓋地方銀行,但它們依然可以借政策東風,在細分市場和差異化發展中尋找新的增長點。」杜陽表示。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