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城市報報道,甲狀腺疾病是近年來高發的內分泌疾病,大致可分為甲亢、甲減、甲狀腺結節與甲狀腺癌四類。根據《中國老年人甲狀腺疾病診療專家共識(2021)》,我國甲狀腺疾病的總體患病率已超50%,這一數據凸顯了甲狀腺疾病防治形勢的嚴峻性。

在此背景下,中醫憑藉獨特的「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理念,為甲狀腺疾病在預防、治療及康復等階段開闢了差異化路徑。近日,中國城市報記者專訪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北京市海淀醫院中醫科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敘事醫學中心特聘研究員王春勇,深入了解中醫在預防和治療甲狀腺疾病方面的思路。

中西醫結合助力

甲亢、甲減治療更有效

甲亢、甲減是中老年群體中最為常見的兩類甲狀腺疾病。王春勇通常會記錄一些甲亢、甲減患者疾病病例。在他的筆記中,一位79歲老年甲減患者的案例被放在顯著位置。這位老年患者的病情較為典型,她長期乏力、怕冷,還存在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的情況。此前她在老家做了甲狀腺B超檢查,結果顯示甲狀腺體積縮小或結構異常,服用一段時間藥物後效果不佳。

該患者到北醫三院就診時,王春勇發現她基礎代謝率較低,還伴有黏液性水腫(非凹陷性水腫),尤其眼瞼和下肢水腫較為嚴重。考慮到患者年齡較大,王春勇為她制定了調肝健脾、溫陽益氣的個體化治療方案。經過一段時間的中藥和針灸治療,患者的甲狀腺功能逐漸恢復正常,懼寒、身體臃腫等症狀明顯改善。

中醫強調「治未病」,即在疾病初期進行干預。王春勇鼓勵公眾提高自我覺察能力,比如通過觀察頸部是否腫大、有無憋脹感及身體不適症狀進行初步自查。一般而言,甲亢患者常表現為多汗、飢餓、消瘦、心慌等症狀,而甲減患者則可能出現反應遲鈍、怕冷、身體臃腫等體徵。這些症狀辨識為中醫的早期干預提供了重要依據。

關於治療,王春勇介紹道,甲亢患者多屬心肝火旺型,治療以清肝瀉火、安神定志為主。常用方劑如小柴胡湯加味、龍膽瀉肝湯加味等,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多汗、心慌、失眠等症狀。同時,結合針灸療法,針刺內關、神門等穴位,進一步調節患者的氣血運行和臟腑功能,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與甲亢相反,甲減患者多屬肝鬱脾虛型,治療以調肝健脾、溫陽益氣為主。可選用柴胡桂枝幹薑湯加味、真武湯加味等方劑,以改善患者的怕冷、身體臃腫、皮膚乾燥等症狀。針灸療法方面,針灸大椎、足三裏、中脘等穴位,可以促進患者的氣血運行和代謝功能,提高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態。

中西醫結合是當前甲狀腺疾病較為主流的醫治方式,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王春勇在對患者作初期診斷時,除了使用中醫「望聞問切」的傳統診法外,還會開檢查單讓患者通過抽血化驗T3、T4等甲狀腺激素水平,結合B超檢查甲狀腺的形態結構,以判斷患者的甲狀腺功能狀態及結構是否存在異常。「中西醫結合的診斷方式,既保留了中醫的整體觀,又彌補了其在量化指標上的不足,為甲狀腺疾病治療提供了更為可靠的依據。」他解釋道,「此外,診治過程中,需定期複查患者的甲狀腺功能和B超結果,及時調整方劑和針灸穴位,確保治療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患者康復後,還要加強運動鍛煉與自我生活管理,以促進氣血運行、增強體質,防止病情復發。」

低風險甲狀腺癌患者

或可選擇保守療法

甲狀腺癌是甲狀腺疾病中病情較為嚴重的一類,其危害不容小覷。近年來,甲狀腺癌檢出率升高,成為威脅公眾健康的新挑戰。據愛康國賓健康體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愛康集團」)聯合新京報發布的《2025版北京市體檢人群抽樣健康報告》顯示,僅去年一年,在北京市近150萬體檢人群中,愛康集團隨訪到的甲狀腺癌患者數高居TOP1,檢出率超48%。

「對於甲狀腺癌這類重大疾病,患者通常沒有明顯的身體不適。故醫生在臨床診斷過程中,會藉助包括B超在內的現代醫學技術,對患者甲狀腺形態作觀察,通過檢查囊腫或腫瘤的大小、是否存在鈣化現象、縱橫比等關鍵指標,來判定病變屬於哪一類,以及評估其癌變的可能性。」王春勇說。

診斷出甲狀腺癌後,中醫的治療手段一般有哪些?王春勇介紹說:「主要包括針灸、中藥、規範的中醫氣功鍛煉等方法。中醫認為腫瘤的核心病機是氣滯血瘀,因此,可以通過中藥、針灸、康復鍛煉來理氣活血,消散腫物。此前我醫治的一位甲狀腺癌患者,並未進行手術切除腫瘤組織,而是通過中醫保守治療。一段時間後,他的病情不僅沒有發展,腫瘤還變小了,並且轉化成良性的結節,關鍵是他的甲狀腺功能也得以保留。目前,我們和患者都在共同探索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案。」

王春勇表示,在充分評估個體風險後,部分低風險甲狀腺癌患者,或許存在更保守溫和的治療選擇空間。」

規範生活作息可有效

預防甲狀腺疾病

甲狀腺疾病是一種長期積累而成的慢性病症,保持規律作息和適當鍛煉身體,有助於調節免疫系統功能,增強身體免疫力,幫助預防甲狀腺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王春勇認為,甲狀腺疾病的本質是人體與自然環境失衡的體現。中醫強調「天人合一」,人體需順應四季晝夜節律。人們長期處於空調房,或是有熬夜、久坐等不良行為,違背了「生氣通天」的自然規律。比如甲減患者代謝低下,疾病本質是陽氣不足,卻經常貪涼飲冷,繼續損失身體陽氣;而甲亢患者代謝亢進,實為心肝火旺,卻常常熬夜焦慮,繼續給焦躁的身體火上澆油。《黃帝內經》講,「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臨床發現,70%的甲狀腺疾病患者存在長期作息紊亂史,這直接導致「天地之氣」無法正常滋養臟腑。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的甲狀腺疾病正呈現年輕化的趨勢,有年輕患者擔憂,是否與遺傳因素有關。對此,王春勇分析道,遺傳因素會有一定比率的存在,但在中醫看來,一個家庭中,老人和子女陸續患甲狀腺疾病的深層次原因,與其家庭整體的生活習氣緊密相連。一家人長期共同生活,生活方式往往趨同,飲食習慣大致相似,起居規律也基本保持同一節奏。這種共同的不良生活方式對人體健康產生的影響,從臨床角度看,甚至比遺傳因素更為重要。但生活方式具有可塑性,與難以改變的遺傳因素不同,個人完全可以通過意志力和外部引導改變生活方式。

故此,王春勇推薦了一種「時序養生」的預防方式。在運動方面,建議每日辰時(7—9點)戶外運動15分鐘,可以練習八段錦等有氧健身運動,以促進陽氣升發;飲食方面,每日早餐可多飲用姜棗茶,午餐以溫補食材為主,忌食生冷食物;睡眠方面,要嚴格遵循「子午覺」原則,23點前入睡;情緒調節方面,可每日靜坐15分鐘,並配合「噓」字訣來疏肝理氣。

圍繞預防養生,王春勇強調一個觀點,現在還在末伏炎熱天氣,當下許多年輕人尤其喜歡喝冷飲、吹空調。古人有道「夏天無厭於日」,就是說要遵循自然規律,讓身體適當出汗。因為人體皮膚不僅是主要的排汗器官,也具備調節人體代謝的重要功能。天氣炎熱時,皮膚汗腺應充分打開,將體內的垃圾排出體外。此外,中國養生常提到「冬吃蘿蔔夏吃薑」,意思也是為了促使身體通過出汗來保持恒溫狀態,維持甲狀腺整體的健康平衡。

王春勇建議,隨着秋天的到來,天氣逐漸轉涼,人體的心理狀態和生活節奏應當適應秋季的氣候特點,如「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順應天時,不僅讓人在秋高氣爽的季節有着愉悅的心情,更讓甲狀腺得到良好的綜合調養。

責任編輯: 張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