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喬輝、王月)在祖國正北方的二連浩特,一座承載着遠古記憶的殿堂——白堊世恐龍化石原地埋藏館,靜靜佇立,等待着人們揭開它神秘的面紗。8月17日下午,對於參加2025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內蒙古行採訪團的學子們而言,這裏是一扇通往億萬年前恐龍時代的大門,每一塊化石都訴說着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據介紹:上世紀20年代,一支來自國外的科考隊踏入二連浩特這片土地,意外發現了恐龍化石。此後,這裏便成為古生物學家們的尋寶之地,不斷有新的化石出土。二連浩特地處二連盆地,在白堊紀時期,這裏氣候溫潤,植被茂盛,是恐龍的理想棲息地。由於地勢低洼,恐龍遺體在沉積過程中被很好地掩埋,避免了氧化和分解,為恐龍化石的形成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如今,二連浩特已成為亞洲最早發現恐龍及恐龍蛋化石的地方之一,更是內蒙古最早載入國際古生物史冊的恐龍化石產地。

二連白堊世恐龍化石原地埋藏館建築面積944平方米,館內呈現的是未經破壞和改變的恐龍化石發掘原始現場,宛如一部凝固的史書,真實記錄了科研人員的發掘過程。這裏恐龍化石富集,但因暴露於地表,風化嚴重,建館的目的便是對即將暴露的化石進行原地保護,並將經過保護處理的化石就地展示。目前,二連浩特共發現恐龍化石二十餘種,許多還是本區特有的種屬,構成了晚白堊世亞洲特有的生物群,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吸引着全球專業恐龍專家的目光。其中,2005年發現的二連巨盜龍化石,更是轟動全球,它不僅改變了國際科學界對於恐龍向鳥類演化的傳統理論,還一度風靡全球,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入選「世界十大科學發現」和「世界八大化石」。

踏入原地埋藏館,香港學子們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震撼。遍地半裸露的恐龍化石,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彷彿將他們瞬間拉回 7000 萬年前那個爬行動物稱霸的時代。講解員為學子們詳細介紹每一塊化石所屬的恐龍種類、生活習性以及它們在遠古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在館內,還能看到大型復原恐龍骨架化石,學子們通過這些完整的拼裝骨架,直觀認識到不同種類恐龍的形態差異。香港學子不禁感嘆:「以前在書本上看到的恐龍知識,在這裏變得鮮活起來,親眼看到化石,才真正感受到恐龍時代的神秘與震撼。」
除了直觀的化石展示,原地埋藏館還通過圖文展板、多媒體演示等方式,向學子們普及恐龍從誕生到滅絕的整個演化歷程,以及地質變遷對生物生存環境的影響。對於學子們來說,二連白堊世恐龍化石原地埋藏館不僅是一個展示遠古生物遺蹟的場所,更是一所生動的自然歷史課堂。在這裏,他們觸摸到了歷史的脈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激發了對古生物研究的濃厚興趣,也在心中種下了探索科學、敬畏自然的種子。學子們帶着滿滿的收穫與對恐龍時代的無限遐想,離開了這座充滿魅力的埋藏館,但他們與遠古恐龍的這場對話,將永遠銘刻在記憶深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