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7月份新增非農職位遠差過市場預期,加上5月及6月的新增職位數目大幅下調,凸顯美國勞動力市場疲弱。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勞工部最新數據顯示,失業時間超過27周的人數多達180萬,撇除疫情期間失業率飆升情況,是2017年以來新高,佔整體失業人數比例從一年前的20%升至25%。失業時間中位數亦從去年7月的9.5周延長至10.2周。

經濟學家指出,美國關稅政策不確定性與企業招聘意願下降形成雙重壓力。6月份職位空缺和僱用人數均下滑,而勞動力參與率已跌至2022年後最低水平。職業資訊平台Glassdoor網站首席經濟學家丹尼爾·趙警告:「長期失業將削弱勞動者重返市場的能力,並永久性損傷其職業發展與退休儲蓄。」
寄900封求職信僅一次面試機會
46歲的佛羅里達州前金融服務用戶體驗總監史密斯的遭遇屬典型例子。她自去年9月被裁後,已投遞900份簡歷,卻僅獲得一次面試機會。面對日益緊張的財務狀況,她不得不變賣其5房住宅,並面臨醫療保險斷供風險,她坦言「我仍在努力緩解財務壓力,但說實話,整個經歷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助」。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61歲的愛達荷州軟件工程師康伯身上,他在投遞500份簡歷無果後心灰意冷,慨嘆好像被迫進入「半退休」狀態。這些案例均展現中年專業人士在就業市場上面臨的嚴峻挑戰。
跳槽薪資溢價現象今年首消失
亞特蘭大聯儲銀行的數據顯示,跳槽人士薪資溢價現象今年首次消失。32歲的斯基特在2023年失去人力資源工作後,轉行任職電召車司機維持生計,如今在親屬的行為健康公司工作,收入較之前縮水40%。54歲的時裝業從業者普倫基特耗盡2.5萬美元(約19.6萬港元)儲蓄並借貸2萬美元(約15.7萬港元)後,最終接受薪資腰斬的廣告安裝工作。
社媒LinkedIn的調查顯示,美國求職者悲觀情緒已超越2020年4月疫情爆發初期的水平。經濟學家強調,當前的工作機會往往意味着收入下降,而總統特朗普政府的打擊非法移民政策,進一步導致勞動力規模萎縮。
政策不確定性影響招聘 新增職位遠遜預期
美國勞工部本月初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新增就業職位僅7.3萬個,遠低於市場預期,同時大幅下調5月和6月的就業數據,共減少25.8萬個職位,顯示此前就業狀況被嚴重高估,同期失業率則升至4.2%。

當前就業市場的低迷,正值企業因總統特朗普政府反覆無常的貿易政策而陷入不確定性,招聘計劃停滯不前。美國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也十分嚴峻。數據顯示22至27歲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在3月份達到5.8%,除疫情期間外,為2012年以來最高水平。
勞動力市場「僱而不裁」
儘管美國整體裁員數據仍處健康區間,大多數美國人仍保有工作,但經濟學家警告,失業率和裁員率的「穩定」掩蓋了勞動力市場的真實疲弱。許多美國人選擇「原地踏步」,不敢輕易更換工作,因多數行業並未積極招聘,反映出對未來前景的擔憂。分析指出,美國勞動力市場正經歷一場「溫和放緩」而非崩潰。EY-Parthenon首席經濟學家達科表示,企業暫停招聘計劃,但暫未出現大規模裁員潮。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美國私營企業新增的逾64萬個職位中,63%集中在醫療和社會服務業,顯示就業機會正愈來愈集中,其他行業招聘趨於萎縮。此外,6月份感到「無職位可應聘」的失意求職者人數,也激增至63.7萬人。
Vanguard資深經濟學家亞當指出,製造業在美國整體就業中佔比逐年下降,意味着經濟下行時可裁員的人手也變少。因此美國勞動力市場正呈現「僱而不裁」的新趨勢。
白領求職平均需時半年 科技法律媒體行業重災
《華爾街日報》指出,許多白領卻發現失業後很難重新找到適合的工作,反映美國勞動市場疲弱。現時美國有超過160萬名失業白領已求職至少6個月,這一數字在過去兩年間激增50%以上,其中許多人來自科技、法律和媒體行業。
據報道,截至去年11月,美國有超過700萬人失業,這些失業者中逾160萬人已求職至少6個月,而自2022年底以來,長時間找工作的求職者人數已增加50%以上。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現今美國人平均需時半年才能找到工作,這比2023年初疫情後招聘熱潮約長了一個月。
求職困難主要集中在高薪白領相關工作,包括科技、法律和媒體行業,這些行業在經濟從疫情中復甦時快速增長,但現在對新員工的需求減少。《華爾街日報》表示,美國失業率仍低於疫情前10年的平均值,從表面上看美國勞動市場健康,但實際上比數據表現的還要疲弱,目前每名失業者對應的職位發布量僅約一個,這在2022年初是兩個。
需更長時間依靠政府援助
目前美國強勁的招聘需求,已縮減至剩下少數幾個行業,包括採礦、製造業和運輸。而現今愈來愈多領取失業救濟金的美國人,需更長時間依靠政府援助。
名校光環難保就業 MBA畢業生不再吃香
美國科技業及聯邦政府不斷傳出裁員行動,持續削減人力推升就業市場的緊張,美國頂尖商學院畢業生就業也面對困難,進入華爾街和美國大企業的人數愈來愈少。據彭博社披露,哈佛大學與其他的「M7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MBA)畢業生的就業率,自2021年以來持續下降,預計今年也不樂觀。
美國商學院中有7所大學被稱為神奇七校(M7),長期以來是美國商學院教育的領頭羊,包括芝加哥布斯商學院、哥倫比亞商學院、哈佛商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史丹福大學商學院和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
畢業3個月未獲工作比例激增
全美各地裁員陰霾籠罩及美國企業招聘率下降,令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即使是頂尖商學院的MBA畢業生也難以找到工作。數據顯示,哈佛商學院畢業3個月仍未獲得工作機會的MBA學生,比率從2021年的4%增至去年的15%,幾乎上升3倍。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報告的數字也幾乎相同,從2021年的4.1%增至去年的15%。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比例從2021年的2.3%,增至去年的13.2%,幾乎升了5倍。哥倫比亞商學院的比例從2021年的6%增至去年的11%。
史丹福大學和西北大學的比例均上升兩倍。賓大沃頓商學院是M7中就業率最高,2021年僅1%學生在畢業3個月後未能找到工作,不過這一比率去年升至6.9%。
商業教育網站Poets and Quants的報告指出,2022年哈佛、華頓和哥倫比亞商學院畢業生,逾70%進入金融、諮詢或科技行業,但這些行業已減少招聘MBA畢業生。諮詢公司麥肯錫從芝加哥布斯商學院招聘的MBA學生人數,從2023年的71人降至去年的33人。亞馬遜、Google和微軟也降低MBA招聘目標人數。
嬰兒潮退休年輕人裸辭 美長期經濟活力被侵蝕
表面上美國失業率仍維持在低位,然而最新數據卻揭示一股正擴大的沉默潮流:數百萬原本有工作的美國人,正選擇悄然離開職場,不再尋找工作。他們不是轉職也不是被裁員,而是集體「退出」勞動市場。這波異常現象可能正悄悄影響美國經濟與勞動價值觀。
美國勞工統計局的報告顯示,今年5月有多達542萬名原本有工作的美國人轉為「退出勞動力市場」,淨增長達79.3萬人,是自2020年4月以來的單月最高紀錄。Jefferies首席美國經濟學家西蒙斯指出,嬰兒潮世代的退休是這波潮流的重要因素,人口結構老化使退出勞動力的現象加劇。此外,部分產業因關稅與貿易政策不確定性而面臨風險,也讓不少離職者不願回到原本的職業領域。
然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年輕族群的勞動參與情況。根據統計,16至19歲的就業人口比率在一年內從33.4%降至31.3%,為所有年齡層中變動最顯著一群。西蒙斯認為,這可能反映年輕人對現有工作機會缺乏成長性與吸引力,許多人選擇先退出觀望。
挑戰失業率傳統解讀
據EY-Parthenon的達科表示,這波退出潮挑戰聯儲局與媒體對「失業率」的傳統解讀。儘管5月美國失業率維持在3.9%的低位,表面看似勞動市場穩健,但實際上許多退出者並未尋找職位,因此未被納入失業人口統計。這也凸顯一個常被忽略的差異:所謂「失業率」是指目前無業但仍積極尋找工作的勞動人口所佔比率;而「退出勞動市場」則是指那些選擇不再工作,且也未積極求職的人。
因此即使有大量人口離開職場,但只要他們未積極求職,就不會被計入失業統計中。這代表儘管官方數據顯示失業率偏低,實則潛藏着一股逐步侵蝕勞動供應的沉默潮流,反映出經濟結構與社會價值觀的深層變化。當大量勞動人口退出職場,整體可用人力萎縮,國家的潛在國內生產總值(GDP)自然會被壓縮。這不只降低實際產出,還影響創新與企業投資意願。隨着退休潮與青年參與率下降,美國長期經濟活力正受到侵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