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雨竹)今日下午,涵蓋三十多個國家及地區近400位華人書畫藝術家作品的「華萃盛放‧世界華人書畫藝術大展2025」於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1-5號展覽館開幕。展覽由中國書畫世界行香港委員會、海外暨港澳台中國書法家協會、香港美協、藝術陽光基金會及廬峰畫廊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展覽將持續至8月19日,展出作品類型包括書法、國畫、當代抽象水墨畫、油畫、水粉、素描、彩鉛畫、銅筆畫、岩彩畫、熱流蠟畫、咖啡畫、紙版畫等。更有約120位本地藝術家參展,包括林天行、熊海、益行、廖井梅、呂豐雅、沈平、王子天、許昭奇、李尤猛、派瑞芬等。

「華萃盛放‧世界華人書畫藝術大展2025」於香港中央圖書館開幕。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攝

本次主禮嘉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新聞及公共關係部一等秘書左奇偉;香港藝術發展局副主席楊偉誠;中國書法家協會草書委員會副主任陳加林;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中國書畫世界行聯合會常務副主席谷福海;中國書畫世界行香港委員會主席、「華萃盛放」組委會主席魏勤;「華萃盛放」組委會副主席、海外暨港澳台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吳任;「華萃盛放」組委會秘書長、廬峰畫廊董事陳麗堅;協辦單位中國書畫世界行澳門交流會名譽主席陳志雄,以及深圳理工大學圖書館館長朱壽桐。

一眾主禮嘉賓為展覽剪綵。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攝

孫玉菡在致辭時表示,此次在港舉辦展覽印證了香港的獨特地位,即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亦印證了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他亦提及人工智能,指出人與機器在過去的分別是人能講話、能思考,而機器不能。但現在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令一些人感到焦慮,「藝術是語言之外的一個美妙境界。語言不能表達的感受,可以通過藝術來表達。所以我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藝術更為重要。而中國寶貴的書畫承擔着更重要的角色。」他相信藝術無價亦有價,中華文化中的書畫藝術有機會在人工智能時代迎來更大的輝煌。

展覽吸引了各個年齡段的觀眾前來。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攝

楊偉誠則表示,每位書畫家都以畫筆書寫了中國故事,包括香港故事。他也相信書畫家不會被人工智能替代。

展覽展出作品各具特點。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攝

魏勤表示,本次大展以「華萃盛放」、弘揚中華文化為主題,除藝術效果外,也強調中華文化的一個內涵,即陰陽平衡,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孔子也強調過「中庸之道」這一追求平衡的概念。「所以我們不怕世界變,只要我們掌握中庸之道、三生萬物的原則,掌握和諧,那無論世界怎麼變化,我們都能生存地很好。」他強調,擁有五千年的文化是中國人的優勢。無論走到哪個國家,人們的骨子中都透着中華文化,這也影響了大家的創作和處事方式。

香港藝術家區域的作品將香港的故事娓娓道來。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攝

魏勤透露,組委會原計劃呈現200幅左右的作品,後來因具有特色及地方風情的作品太多,便決定展出近400張作品。在布展方面,作品則依地區呈現,如有許多山脈的貴州、中西風格兼具的香港、富有熱帶風情的東南亞、西方色彩與技巧縈繞的澳洲和歐洲等,「但內涵還是有中國人的特色,所以非常好看。」魏勤說。

山西畫家武大明的《雲岡石窟春色》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攝
河北畫家劉霞的《鎖煙雨》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攝
北京畫家杜希賢的《邊寨老城墻》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攝
廣東畫家海岩宿千的《大季‧古柏》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攝
貴州畫家姜琦的《靛藍絮語》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攝
香港畫家李彤的《澄窗》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攝
台灣畫家吳春惠的《吉祥歲供》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攝
澳洲華人畫家蔣亞平的《秋的禮讚》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