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深圳,請問你要去哪裏?」「我想去深圳灣公園。」——說漢語的的士司機和說英語的外國乘客,實現了無障礙溝通。近日,深圳巴士集團為旗下近6000輛的士配備了AI智能翻譯設備,不僅減輕了的士司機的工作壓力,也為外國遊客出行提供了便利。
這款AI智能翻譯設備,搭載深度神經網絡翻譯引擎,支持140餘種語言互譯,離線狀態也能使用,在詞對詞直譯的基礎上還能進行「心領神會」的交互,頗有「信、達、雅」的意味,還能完成路線規劃、景點介紹等任務。
「作為日常出行重要的交通工具,的士就是AI智能翻譯設備在生活中天然的應用場景。」設備提供方、新譯信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負責人田亮說。
來自深圳邊檢總站的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經深圳各口岸出入境的外籍人員達343.2萬人次,同比增長39.2%。目前,深圳巴士集團在旗下的城市觀光巴士、公園觀光車、交通樞紐服務站及售票處等場景,也部署了AI智能翻譯設備。
隨着近年來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AI技術與終端產品、與具體的應用場景快速融合。深圳把整個城市作為AI新技術、新產品的試驗場,以豐富的場景來驅動技術驗證和迭代升級,從2023年5月開始,在先進製造、低空經濟、金融服務、政務服務、城市治理、交通運輸、公共安全等領域陸續開放了近200個「AI+城市」應用場景。
在基層醫療服務方面,AI的深度應用讓分級診療更有針對性。當一位65歲的患者因突發胸痛到羅湖醫院集團東門社康中心就診時,她需要在一台智能設備前完成舌象採集並提取相關體徵信息,隨後,一份健康報告以及調理建議便傳到醫生系統中。
接診全科醫生馬上收到了「AI臨床助手」的重要警示:胸痛誘因多元,除當下考慮,還需警惕心絞痛、胃酸反流、冠脈綜合徵或帶狀皰疹等。
「這個功能很有價值。」東門街道社康中心主任張瀟瀟說,「若是帶狀皰疹,社康中心可直接處理;但若涉及心絞痛或冠脈綜合徵,則需啟動胸痛通道轉診上級醫院,這個功能可以提醒醫生,有效防範了漏診風險。」
目前,深圳全市超過400家社區健康服務機構引入了不同類型的智能診療輔助設備,不僅能分析患者病情數據、輔助診斷,還能快速整理好病歷,成了醫生的「好助手」。
在生態保護方面,深圳利用AI技術開發了紅樹林濕地「空天地」一體化智慧管理平台,把時空數字底座與物聯感知技術結合起來,能夠精準識別85種水鳥、20種林鳥等多種野生動物,自動生成監測報告,進一步提升了生態保護能力。
在司法審判方面,深圳法院人工智能輔助審判系統自2024年6月投入使用以來,幫助法官實現了審判業務中立案、閱卷、庭審、文書製作4個核心環節、85項流程的智能化。法官只需在系統內逐步完成信息核驗、查閱法規案例、確認適用法律並做出司法決策,系統就會自動完成案件材料歸目、信息摘錄、政務數據調查、法條案例整理、庭審準備、撰寫文書初稿等全流程輔助工作。
接下來,深圳還將開放更多的AI應用場景。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辦公室主任林毅表示,深圳將發揮產業規模大、緊密貼近市場等優勢,為人工智能技術試驗、產品應用提供廣闊場景,以更大力度推動場景開放,2025年年內將在已有基礎上再開放100個應用場景,加速場景供需匹配,助力企業研發產品、迭代技術、驗證性能。
事實上,深圳此前已經通過地方立法,積極引導AI技術落地應用。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經濟特區人工智能產業促進條例》對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拓展作出了明確規定,要求政府和公共企事業單位率先使用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產業主管部門定期發布人工智能場景需求清單,對於國家、地方尚未制定標準但符合國際先進產品標準或者規範的低風險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允許通過測試、試驗、試點等方式在深圳先行先試。
「場景是牽引技術發展的有效手段,越來越多的AI應用場景落地,不僅極大提升了城市公共服務水平,也釋放出巨大的經濟發展動能。下一步,AI應用場景搭建還要更加深入、細緻,挖掘更多潛在應用領域,滿足多元化需求。」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丁寧說。
(來源:新華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