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廣州黃埔使用農業無人機在蚊蟲易滋生的場所開展消殺。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網記者 敖敏輝)廣東基孔肯雅熱疫情持續受控,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局17日發布消息顯示,過去一周(10日0時至16日24時),廣東新增報告830例基孔肯雅熱本地個案,比上一周減少557例,平均一天只有百例左右,到目前為止,廣東尚未報告重症和死亡個案。不過,公眾仍不可掉以輕心,廣東疾控部門近期一項研究顯示,基孔肯雅熱病毒可通過血清檢測在症狀出現前1天被檢出。

廣東過去一周新增病例仍主要出現在佛山,7天內新增644例,其次為廣州85例,深圳、惠州各16例。另外,珠三角地區以外亦有分布,其中,湛江22例、潮州9例,雲浮、梅州、河源、陽江亦有零星病例。

廣東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傳染病防控首席專家康敏指出,廣東各地持續開展以控制蚊媒密度為主的防控工作,近期疫情態勢總體平穩。但全球基孔肯雅熱疫情高發,境外輸入風險持續存在。與此同時,廣東省大部分地區處於蚊媒活躍期,疊加颱風、降雨等天氣影響,疫情防控仍然不能鬆勁。

康敏提醒,若近期有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旅行史,或者有明確的蚊蟲叮咬史,出現發熱、關節疼痛、皮疹等症狀,請及時前往醫療機構就診,並主動向接診醫生說明。

基孔肯雅熱疫情期間,廣東疾控部門專家圍繞病毒開展研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顯示,近期,廣東省疾控中心研究人員聯合多家醫療機構,在7月佛山市順德區基孔肯雅熱疫情期間,系統收集了1156份臨床標本,覆蓋了從症狀出現前6天至出現後12天的完整病程,旨在揭示病毒載量動態規律。

該研究首次在基孔肯雅熱症狀出現前1天的血清樣本中檢測到病毒核糖核酸,此時感染者仍處於無症狀狀態。在症狀出現當天至第7天,病毒載量明顯上升,該階段血清病毒濃度達到峰值。症狀出現後第8天起,病毒載量明顯下降。

研究團隊表示,該成果對疫情防控具有直接的實踐價值。症狀出現前的可檢測性為入境口岸篩查提供了依據,有望精準攔截輸入病例。0至7天的最佳檢出窗口期,可指導醫療機構精準安排檢測時間,更有效地分配診療資源,最大限度降低假陰性風險。在基孔肯雅熱疫情暴發期間,可集中資源在窗口期進行血清檢測。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