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健指,本港輸入基孔肯雅熱風險仍存在,未來不排除本地亦可能出現局部傳播個別散發個案,但只要防蚊滅蚊控蚊工作做得好,本地傳播機會將大大減低。(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訊 基孔肯雅熱在全球許多地方屬風土病,並已擴散至119個國家,逾24萬人受感染,世衞亦評估今年是基孔肯雅熱病毒疫情高峰期。衞生署署長林文健今(17日)晨接受電台訪問時指,本港至今錄得9宗基孔肯雅熱個案,全部屬輸入個案,大多來自廣東省及孟加拉,本港輸入風險仍存在,並將持續增加,未來不排除本地亦可能出現局部傳播個別散發個案,但只要防蚊滅蚊控蚊工作做得好,本地傳播機會將大大減低,風險不高。

林文健指,本港的9宗輸入個案,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患者在病發初期已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很多都無印象曾被蚊叮咬,現時本地傳播風險不高,「幸好我們發現得早,患者病發不久都已很快入院收治,由病發到入院,可由蚊傳播病毒的時間相對很短。而這幾個個案,在詳細流行病學調查,不覺得有被蚊叮的印象,也沒有說有這些情況,所以在目前來說,本地傳播風險不高。但都是預備好,可能不排除將來有個別散發個案,所以最重要是在防控方面,包括市民合作,清積水花盆底等的地方,做好這些工作,每一個病者的居住點,去過的地方,我們都確保減少蚊媒傳播,這個很重要。」

他指,全球爆發基孔肯雅熱的主因是近年氣候反常,「有很多地區隨著氣候變化,蚊媒(白紋伊蚊)本來主要在熱帶或亞熱帶地方生存及活躍,但就向溫帶地方擴展,變了向全球擴散蚊媒,很多生存的地方可以去。」雨季亦導致蚊媒滋生,加上本港正值暑假外遊旺季,人群流動增加,輸入個案有機會持續增加。

林文健又提到,現時全球流行病毒基因包括中非型亞譜系,更容易在蚊媒繁殖,令病毒傳播得更快,本港有患者亦有相關基因,「這個中非型亞譜系(病毒),在我們的病人中也找到,我們與内地相關的衞生當局了解,他們都是這種基因類別。這種基因突變會更容易在蚊媒繁殖,在病毒傳播效率也較高,這個是病理學上其中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