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喬輝、王月)8月15日,2025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內蒙古行的採訪團驅車抵達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學子們走進四子王旗博物館參觀採訪。這裏不僅是展示草原文明的窗口,更是承載中國航天「回家記憶」的重要場所——作為全國唯一以「神舟家園」命名的旗縣,四子王旗自2003年神舟五號首次着陸以來,已連續多次圓滿完成神舟系列飛船返回艙回收任務,成為中國航天事業不可或缺的「最後一公里守護地」。學子們在博物館的航天展區裏,循着神舟飛船的 「回家軌跡」,讀懂草原與航天的奇妙聯結,民族自豪感在每一次駐足與聆聽中不斷升溫。​

學子們走進四子王旗博物館。(香港文匯網記者 王月 攝)

在四子王旗博物館的航天展廳裏,實景模型、技術模型等展現着四子王旗與中國航天事業共同成長的歷史。一進展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藍色為主基調的展示區。藍色代表着深邃的太空,更代表着我們對太空的探索。航天展廳的左右兩側,分別展示着楊利偉在太空出征時所坐的座椅和返回艙着陸時主傘的備用傘。展廳左邊陳列的降落傘是返回艙着陸時的主傘,展開後有兩個籃球場大小。

學子們在四子王旗航天展館合影。(香港文匯網記者 王月 攝)

順着通道進入展廳,呈現在眼前的是神舟飛船發射與着陸場景模擬:藍天白雲下,火箭及飛船蓄勢待發;經歷太空遨遊,神舟返回艙回到祖國俯瞰草原……一系列的模擬場景,展示我國載人航天、空間對接及神舟返回的過程。在模擬場景旁,聶榮臻、張愛萍、錢學森、鄧稼先、楊利偉、劉洋等幾代航天人的雕像整齊擺放。在展廳內,不僅展示着豐富的航天器材和資料,還通過AI技術讓參觀者親身體驗航天飛行的全過程。

學子們自拍留念。(香港文匯網記者 王月 攝)

「以前在香港的科技館裏見過航天模型,但今天在『神舟家園』看到這些實物,感覺和祖國航天事業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 在展區的留言簿前,學子們寫下自己的感受:「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八號,每一次平安返回都離不開這裏的守護,祖國太牛了!」「原來草原不僅有美景,還有這麼硬核的航天故事,為中國航天驕傲!」​

夕陽西下,學子們走出博物館,遠處「神舟家園」的巨型標識在餘暉中格外醒目。「這次參觀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中國航天的每一步發展,都有無數人在背後默默付出,既有科研人員的攻堅克難,也有草原兒女的堅守守護。」學子們表示,將把在四子王旗的所見所聞整理成報道,讓更多香港同胞了解「神舟家園」的故事,感受中國航天的強大實力,讓這份跨越山海的航天自豪感,傳遞給更多同齡人。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