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廣宇
今年首七個月,本港已錄得約657小時的酷熱天氣警告,比往年同期高出近兩成,酷熱天氣正逐漸由偶發異象變成季節常態。然而,警告訊號的頻繁響起,並沒有換來足夠的制度保障。近月多宗中暑事故,尤其是建造地盤、運輸物流及清潔維修等行業工友中暑送院甚至不幸離世的消息,令人觸目驚心。自五月至今,已知公開報道的疑似熱壓力相關送院個案超過22宗,部分更為致命事件。這不僅是氣候變化的警號,也是職安監管的漏洞。
現行防暑制度主要依賴天文台的「香港暑熱指數」與勞工處的「工作暑熱警告」,兩者雖然都屬科學監測,但在執行層面仍有明顯不足。「香港暑熱指數」主要以京士柏為監測基點,實在難以反映各區微氣候與工地環境。事實上,例如5月發生的威爾斯親王醫院工地的中暑致死個案,當時最高溫曾逾33度,但整體指數未達黃色警告門檻,現場未能啟動更嚴格防護。這種「單點數據」的盲點,使到部分高風險地區長期缺乏針對性保障。
事實上,工作暑熱警告自2023年施行以來,年均生效約56日,足足低於酷熱天氣警告近20日,紅黑級警告甚少觸發且持續時間短,僱主在實務上難以即時調整工作安排。儘管相關指引鼓勵僱主進行熱壓力評估,但並無法律強制力,不少流動性高的工種,如運輸、戶外維修或碼頭作業,仍暴露在高溫風險之下。根據政府數據,近3年與熱壓力相關工傷案件由平均18宗增至約30宗,這類「熱風險」絕對不能輕忽。
人命關天,面對酷熱常態化,防暑制度必須全面升級。筆者認為政策需從監測、制度與執法三端同步強化。首要工作應善用科技,政府應建立分區熱壓力監測網絡,在各區增設濕球黑球溫度(WBGT)感應器,將數據接入物聯網及智慧工地系統,實時推送至工地管理員與工人手機,令現場可依據「區域實況」即時作出調整。
其次,要針對高風險工種,將若干防暑措施由「建議」升格為「強制」。例如每工作指定時間必須短暫休息、工作地點要設置遮蔭及冷卻站、提供足夠飲用水與電解質飲品、配備急救裝備,並要求長時間曝曬工序採用輪班或改至清晨及傍晚進行。僱主應被要求在熱警告下提交調整工作安排的紀錄,以備查核。
執法方面,《職業安全及健康條例》雖然已列明僱主有保障員工安全的責任,但對因漠視防暑而導致嚴重傷亡的個案,現行罰則與追責力度仍偏低。政府可研究提高最高罰款額與刑責門檻,並強化行政問責,確保規範落到實處。同時,對於因酷熱導致受傷的工友,應簡化工傷認定及賠償程序,讓受害者能及時獲得醫療及經濟支援。
與此同時,中小企與外判工地常因資源有限而忽視防暑配備。當局可仿效職安局現有的防中暑用品資助計劃,擴大補助範圍至冷卻背心、便攜風扇、遮陽棚等設備,並推動穿戴式體溫與心率監測器在戶外工地普及,及早偵測中暑徵兆,減低悲劇發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企業自發的防暑措施亦值得推廣,例如,機管局在停機坪設水車補水,巴士公司為車長提供冷氣休息空間,部分建築商則在烈日當空時縮短工時,這些做法在短期內已收成效。政府應將這些行業經驗制度化,透過稅務優惠或表彰計劃,鼓勵更多企業採用高標準的防暑措施,讓「保命配套」成為職場基本配置。
職場安全從來不只是個人責任,而是社會系統的共同擔當。唯有把預防、救援與追責機制結合,香港才能在酷熱時代守住職場安全底線,避免更多家庭承受無可挽回的損失。
(作者為工聯會副理事長、香港I.T.人協會會長、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