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吉林省遼源市,有一處鮮為人知的二戰遺址——遼源盟軍高級戰俘營舊址。
1944年12月至1945年8月期間,這裏專門用於關押在東南亞戰場上俘獲的盟軍高級將領。其中最著名的兩位戰俘,是美國中將喬納森·溫萊特與英國中將阿瑟·珀西瓦爾。兩人分別在菲律賓和新加坡戰役中被俘,隨後被日軍押解至台灣,轉運至瀋陽,最終送往遼源。
彼時的遼源遠離中心城市,1945年8月,隨着日本戰敗投降,遼源戰俘營被營救解放。同年9月2日,在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上,日本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簽字儀式上,麥克阿瑟身後站着的兩位將軍,正是從遼源獲救的溫萊特與珀西瓦爾。
如今,這座曾經的戰俘營已被改建為展覽館,向世人講述這段曾被歷史忽略的記憶。
英國人Mark實地走訪了戰俘營舊址。在展館的「巴丹死亡行軍」展區,他駐足良久——1942年,菲律賓戰場陷落,日軍強迫超過7萬名美菲聯軍戰俘進行長達百公里的行軍,沿途高溫、飢餓、虐待,造成大批人員死亡。這一事件被稱為「巴丹死亡行軍」,也是溫萊特被俘的開始。
在一張展示戰俘轉運路線的地圖前,Mark指示講解:戰俘自菲律賓、新加坡被俘,經台灣中轉,最終押送至中國東北,長達幾千公里的行程令人震驚。
1945年8月,日軍投降後,戰俘營被接管,將領們被解救。溫萊特和珀西瓦爾還參加了9月2日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
隨着當年戰俘的追憶和尋找,這裏逐漸為世人所知,為日軍虐待戰俘再添罪證,也留下一則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並肩作戰、跨國救援的感人故事。溫萊特在其戰後回憶錄中寫道:「沒有這些中國農民的幫助,我回不了美國。」
記者:林凱
拍攝:盧冶
剪輯:盧冶
責任編輯:
孫佳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