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千尋)賽馬會「何以中華」文化大使計劃第四層次成果展示的壓軸活動⸺中華文化嘉年華今日(15日)起一連4日於大館檢閱廣場舉行,活動每日10時開放,歡迎公眾免費參加。
計劃聯同5間學校及8家服務單位,於嘉年華推出14個攤位,為公眾帶來傳統草本型染、漢服體驗、小小魯班、宋代書籤拓印、漆扇等中華文化互動體驗。另外,嘉年華亦設有多場傳統中華文化藝術表演,包括《金山擊鼓》及《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皮影戲、雜耍表演及音樂劇場等,觀眾可於演出時間即場觀賞,座位先到先得。
團結香港基金代表陳展宏表示,計劃去年9月啟動以來,已吸引超過1萬名學生參與,並於本月圓滿完成首學年活動。該計劃旨在通過多元化活動,讓資源較少地區的學生深入接觸中華文化。今次嘉年華便是將學生在計劃中體驗的中華文化帶入社區,預計四天內共吸引約1萬名訪客。


國雅·入畫漢服體驗工作坊負責人陸思敏表示,展位於活動中展示的漢服種類豐富,涵蓋禮服與便服,男女童款式齊全。其中特別推出適合夏季穿著的短袖平裁背心,其長方形剪裁體現傳統平裁工藝,既舒適又具日常實用性。針對一米五以下兒童,則準備了改良版齊胸連衣裙,以短袖設計配合精美裝飾,吸引孩童體驗。陸思敏表示,希望打破大眾對漢服「僅適合禮儀場合」的印象,推廣「日常穿著漢服」的理念。


三名來自路德會協同中學的學生文化大使則帶來了古代貨幣拓印體驗,希望透過展位令公眾了解不同朝代,以及其與現代貨幣在圖案等方面的演化與聯繫,從而感受中國文化的傳承脈絡。學生盧芷楦表示,希望公眾不應憑廣告宣傳或道聽途說來了解中華文化,而是透過親自參與體驗,在實踐中感受其中的樂趣,從而更直觀、深刻地認識和理解中華文化。


嘉年華吸引不少市民遊客參與,其中10歲的徐祺灃透過母親了解到活動,得知嘉年華包含中國工程技術、成語及詩歌等元素,因對中華文化饒有興趣,遂特意前來體驗。他表示,自己向來喜愛歷史,期望透過活動增進對中國工程學及歷史文物的認識。活動當日,徐祺灃體驗了多個攤位,其中以與「小小魯班體驗」最令他印象深刻。他認為魯班作為中國工程學的代表人物,其相關展示頗具意義,更親身嘗試了魯班鎖等傳統工具,深入感受古代工藝的巧思。此外,他亦接觸了中國出土青銅器的相關展示,進一步拓展對歷史文物的認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