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公報》重慶舊址視頻(韓毅拍攝剪輯)

(香港文匯網記者 韓毅)時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記者重訪《大公報》重慶舊址,回顧那段絕不屈從於日寇鐵蹄、以筆代槍的文章報國曆程。1945年8月15日,位於重慶李子壩山腰的《大公報》排字房內,五個特大號鉛字被滾燙油墨重重壓下:「日本投降矣!」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蔡斐表示,「日本投降矣!」用了特大號字模,前所未見,宣告抗戰勝利。吼出了整個民族的狂喜與釋放。

《大公報》重慶舊址是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韓毅攝)

站在人民立場 為群眾疾苦呼籲

蔡斐表示,《大公報》作為當時重要的輿論風向標,在知識界、政商界的影響力非常之大。「彼時國家瀕臨滅亡,《大公報》把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放在第一位,發起了通過輿論鼓動國人的抗戰鬥志,對抗戰的激勵、對國家民族團結一致的鼓勵,是持之以恒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抗戰中,《大公報》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對於群眾的疾苦,工人的待遇等,有諸多呼籲。當時,這份報紙扮演了類似於公共領域公共論壇的角色,促進了中華文脈在抗戰期間的延續。」他認為,愛國是《大公報》的底色,在國家抗戰,民族團結上,《大公報》絲毫沒有含糊,這是最值得稱道的。

一片老黃葛樹掩映下的《大公報》重慶舊址。(韓毅攝)

從李子壩正街邁上十幾級長滿青苔的台階,推開一扇鐵門,濕土氣息撲面而來,院內雜草中露出斷垣。濃蔭蔽日的老黃葛樹拱衛着兩棟青磚壘就的建築,一塊鐫刻着「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牌在建築上無聲矗立。《大公報》報社重慶舊址由兩棟主體建築由露天外廊相連,踏上古舊木梯,每一步都發出清晰悠長的「吱呀」聲,建築內棕色門窗緊閉,木質紋理在日晒雨淋中模糊。推開頂樓房間一扇布滿灰塵的舊木窗,輕軌列車在半山腰綠意間呼嘯而過。這一瞬間,流動的現代脈搏與凝固的歷史風雲在眼前碰撞交融。

面朝嘉陵江,背靠佛圖關後山的《大公報》重慶舊址。(韓毅攝)

斑駁老樓僅存,當年影響無遠弗屆。《為晉南戰事作一種呼籲》、《我們在割稻子》、《看重慶,念中原》等中國新聞史上甚具影響的社論名篇均是經此發出。每一個鉛字,都曾在此編排、付印,再化作紙上的驚雷,傳遍烽火的中國。

在《大公報》重慶舊址背街,63歲的李國秀阿姨指着身後斑駁的老屋,語氣篤定。她和兒子經營着麵館,是這裏的「活歷史」。「我是土生土長的原住民,打小就知道,抗戰時《大公報》名氣響噹噹!李子壩正街的舊址,旁邊的荒地,還有這些老房子,解放前都是報社的辦公樓!」鄰居羅江會阿姨補充:「老人們講過,拿着解放前的圖紙比過,背街好幾棟樓都是!當年《大公報》地盤可大了!」

鐫刻着時代記憶的《大公報》重慶舊址。(韓毅攝)

見到記者來訪,羅江會像見到了老鄰居。「《大公報》居然還在發行?恐怕有上百年歷史喲。」得知《大公報》如今仍在香港發行,她豎起來了大拇指。羅江會在《大公報》重慶舊址背街開設小賣部。「我1960年出生,聽老人們說後面幾棟老樓均是《大公報》當年的辦公室,重慶燈頭廠、輕工業學校宿舍樓都是當年報社的。」

當年《大公報》保存重要文獻資料的小樓。(韓毅攝)

羅阿姨指着不遠處李子壩輕軌站的人山人海,感慨萬分,「我們建設新村這邊,靜得慌。有時候旅遊大巴都開到大公報舊址門口了!《大公報》名氣那麼大,影響那麼深,真希望政府快點修繕舊址,搞活旅遊!這樣我們后街也能熱鬧起來。」每年,總有五、六十歲的外地遊客,專程尋訪《大公報》舊址至此,買瓶水,聊聊往事。

相關閱讀:

大公報「8·15」經典版面獲廣泛轉發 央媒軍媒公號紛紛推出「日本投降矣」

責任編輯: 孫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