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 廣州報道)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80周年紀念日到來時,廣東省檔案館14日全文公布一批侵華日軍在香港侵佔和偽造中國法幣有關日文文件電報檔案。這是侵華日軍在華南地區進行「偽鈔戰」的日文原始罪證在國內首次全文公開,這批日文檔案揭示了侵華日軍佔領香港後,1942年前8個月侵佔並偽造中國法幣的總體情況、流向、使用情況、使用規則等史實,自證罪行,鐵證如山。

●8月14日,廣東省檔案館全文公布一批侵華日軍在香港侵佔和偽造中國法幣有關日文文件電報檔案。圖為活動現場。(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從廣東省檔案館獲悉,這批日文檔案史料是日本學者松野誠也在今年3月25日向廣東省檔案館捐贈的。隨後,該館組織專家對這批日文檔案進行鑒定和全文翻譯,推動開發利用工作。

●日文檔案揭示了侵華日軍佔領香港後侵佔並偽造中國法幣的總體情況、流向、使用情況、使用規則等史實,自證罪行,鐵證如山。(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 攝)

沒收重慶法幣一億三千餘萬

廣東省檔案館一級主任科員王寒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偽鈔戰」檔案主要包括三份文件,即侵華日軍中國派遣軍1942年8月12日向日本陸軍省呈報的《關於印製和交付二十九年及三十年版重慶方面法幣的請示》、侵華日軍中國派遣軍1942年侵佔香港後制定的《關於二十九年及三十年版重慶方面法幣的使用規則》以及日本陸軍省次官1942年8月29日批覆給侵華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後宮淳的「陸支密電152號」。

三份日文文件詳細記載了侵華日軍佔領香港後,1942年前8個月侵佔並偽造中國法幣的總體情況、流向、使用情況、使用規則等史實,包括在香港沒收了「二十九年」和「三十年」版重慶方面的法幣一億三千餘萬元,用於1942年日軍侵略浙贛地區時爆發的浙贛戰役,「從毗鄰敵人控制區的地區獲取物資,或者從敵人控制區獲取物資」,並直言「取得了一定成效」。

印刷假幣混着真幣流通使用

獲益的侵華日軍請求日本政府同意印刷假幣,混在真法幣中一起流通使用,「宣稱這些是在香港扣押的未發行的法幣,並以將這些法幣追加投放到市場的名義,將其發送給中支那野戰貨物廠」,以達到掠奪中國財富、擾亂中國金融經濟秩序的目的。在標明為「陸支密電」的回覆中,日本陸軍省甚至在尚未審議「關於印製和交付法幣的請示」的條件下,「繼續組織推進,全力以赴,使我方使用貨幣的工作達到預期目的」。

對於這些侵佔法幣的使用,侵華日軍也明確要「作為購入貨物的預付款,交給各兵團經理部和貨物廠,讓他們用於從靠近敵人控制區的地區和敵人控制區購入物資(使用這些法幣是為了節省軍票資金,不讓東京寄送資金)」。

侵華日軍對華「金融戰」對當時中國的經濟和金融秩序造成了極大危害,「偽鈔」大量投放造成通貨膨脹,同時被用於大量套取戰略物資、外匯等,以達到其「以戰養戰」的目的。廣東省檔案館方面表示,這批檔案史料具備重要的研究價值,這批檔案的全文公布,充分說明侵華日軍「偽鈔戰」罪行不再限於口述史料和中方記載,具備了日方形成的原始檔案紀錄的證實,不容否認、不可抵賴!

港九大隊勇救盟軍飛行員 演繹粵港版《東極島》

●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勇救盟軍飛行員的報紙報道。(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 攝)

在粵港澳這片神奇的熱土上,曾發生過和浙江舟山漁民冒死營救「里斯本丸」號英國戰俘一樣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營救盟軍飛行員,堪稱粵港版《東極島》。在14日廣東省檔案館推薦的館藏抗戰檔案中,就包括《前進報》、《華商報》、《解放日報》刊載了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在香港地區營救飛行員克爾並直接促成東縱與美國開展情報合作的故事。

翻開廣東省檔案館館藏的1944年6月11日《前進報》,上面刊載了兩篇報道:《克爾給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的一封感謝信》及《克爾中尉的脫險》,詳細記述了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營救盟軍飛行員的英勇事跡。1944年2月11日香港上空,美國飛虎隊中尉唐納德·克爾駕駛的戰機被日軍擊中,被迫跳傘降落在觀音山半山腰,臉部、手腕和腿嚴重燒傷。在克爾幾乎陷入絕望之際,一個14歲的中國少年——港九大隊交通員李石突然出現,冒着生命危險將克爾藏匿起來,並迅速向游擊隊報告。港九大隊立即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營救行動。

脫險後的克爾寫下了這封情真意切的感謝信,「從許多配備森嚴的日本人極勤密的搜索下,我得到你們戰士搶救出來。」「看到你們偉大組織的力量,機敏周密毅力和勇敢,我愈加驚奇了!」這不僅是對東江縱隊港九大隊英勇行為的褒獎,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與國際反法西斯力量並肩作戰的歷史見證。

克爾的獲救成為東江縱隊與美軍進行情報合作的重要契機。美國飛虎隊創始人和指揮官陳納德將軍在獲知克爾的脫險經歷後,同意克爾提出的美軍和東江縱隊合作的建議。東江縱隊經請示中共中央,由毛澤東批示、周恩來回覆同意,與美軍正式建立起情報合作聯繫。為此,東江縱隊成立了一個聯絡處作為特別情報部門,袁庚擔任情報處處長,負責和美軍聯絡,交換日軍情報。一張無形的大網悄然張開,兩百多名精幹情報員如星火散布,為盟軍提供了日軍軍事設施、部隊調動等寶貴情報,成為粵港反日作戰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廣東版《南京照相館》 影像顯示日軍侵略華南暴行

日本學者松野誠也13日再次向廣東省檔案館捐贈一批日軍入侵華南罪證史料,當中包括侵華日軍第18師團1938年入侵廣東的侵略罪行照片集(日軍1939年出版),以及第18師團1939年至1942年在華南地區侵略罪行照片集(日軍1942年出版)。這些歷史照片集,是廣東版的《南京照相館》,是日軍自己記錄下來的侵略華南的罪行影像。在14日廣東省檔案館公布的檔案資料中,這些影像也同步公開。觀眾可以從照片資料中看到生靈塗炭、滿目瘡痍的景象,感受在日本法西斯鐵蹄下,華南人民悲壯奮起反抗的精神。

●侵華日軍第18師團1938年入侵廣東歷史罪證照片集的內頁圖片。(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 攝)

近日熱映電影《南京照相館》揭露,入侵南京的日軍配備有隨軍攝影師,負責拍攝記錄侵華日軍殘殺中國軍民、踐踏中華國土的影像,作為侵略者炫耀「戰功」的證據。無獨有偶,入侵廣東的日軍同樣配備有隨軍攝影師,進行類似拍攝記錄。據介紹,兩本相冊中記錄了侵華日軍第18師團從大亞灣登陸,經惠州到廣州,然後再侵佔佛山,之後兵分兩路,一直侵略到粵北地區的過程。照片清晰展現了日軍進攻作戰、佔領城鎮等場景,是日軍侵略暴行的直接影像證據。

●在翁源縣官渡鎮,日軍拍攝到的抗戰標語「貢獻國家一升糧,就增抗戰一分力!」。(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 攝)

華南處處寫滿抗日標語

難能可貴的是,觀眾可以在這些照片中看到,一些中國軍民寫在殘垣斷壁上的多種抗戰標語、口號等,如在清遠市英德市青塘鎮,日軍拍攝到的抗戰標語寫着:「倭寇還我河山!」在韶關市翁源縣,騎着戰馬前行的日軍,經過當地的房子,牆上寫着抗戰標語:「全國武裝起來抗戰到底!」在翁源縣官渡鎮,日軍拍攝到的抗戰標語變成了:「貢獻國家一升糧,就增抗戰一分力!」這些標語、口號,悲壯但又充滿力量。

【特稿】從印尼華僑家書看海外抗戰力量

這是一組跨越80餘載的僑批(指當年海外華僑「番客」和家鄉親人聯絡的一種方式,匯款和家書合二為一),來自旅居印尼的廣東梅州籍華僑林史臣及其幼子林南英寫給在中國的大兒子(哥哥)林選英的家書。當中,既有對林選英學習生活的殷望囑託,也有對當時抗戰局勢的關注、對祖國家鄉的憂慮,以及對侵略者的痛斥。

林史臣早年赴荷屬印尼謀生,經不懈努力,創辦碾米企業——大有公司。隨着二戰的爆發和國內抗戰局勢的緊張,林氏的生意開始走下坡路。儘管如此,這位南洋僑領一邊勸兒子省儉,一邊在國難當頭之時,帶頭動員僑社,為祖國抗戰大量捐款。據不完全統計,作為蘇門答臘南榜賑災總會常務委員,林史臣自「七七事變」起2年多內「出發募捐十回之中佔有九次」。

林史臣希望林選英高中畢業後可以繼承家業,來南洋經商。但因全面抗戰爆發,1937年9月,林選英決定成為一名軍醫——到中央陸軍軍醫學校廣東分校就讀。對此,林史臣擔憂兒子安全,「現時日本無人道之轟炸,為父母者不過憂慮此點。」林史臣一邊對兒子百般牽掛,一邊又期望兒子能夠成為真正的軍醫為國服務,盡力為兒子提供支持,在海外購置聽診器、針筒等醫藥器械,甚至瘧疾纏身時仍四處奔波尋問購買德國顯微鏡,只因德國出品最好,只因戰時國內軍隊需要。林史臣在回信中叮囑林選英「為國服務,使父母生平之大願已達目的。」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林史臣一家的嘮叨敘述中,承載的不僅是濃濃的父子、兄弟深情,更以最真實的筆觸、最細膩的情感,以普通民眾視角、海外視角,向觀眾展現了海外華僑在抗戰烽火中構築的經濟生命線、深厚家國情。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