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香港文匯報去年獨家報道「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俗稱「社區券」)被濫用的情況後,引起社會關注。廉政公署早前就根據社會福利署轉介,展開一宗私營護理機構以貪腐手段,騙取社區券津貼的個案。廉署近日採取執法行動拘捕5人,包括兩間私營護理機構的經營者,相信他們是案中主腦。涉案人拉攏及教唆一些不熟悉社區券計劃的服務使用者或家庭,串謀虛報有使用機構的護理服務,獲取社署津貼後,機構與有關家庭瓜分津貼。在犯案期間機構最多每月向200名長者提供「服務」,共獲發1,800萬元政府津貼。社福界指出,廉署及社署今次迅速果斷地調查,確保公帑不被濫用,也向社會發出違法必究的明確訊息。

兩主腦分別任職護士和職業治療師
被捕的2男3女,年齡介乎27歲至57歲。當中兩名主腦分別為一名註冊護士及一名註冊職業治療師,二人各自經營私營護理機構,其餘3名被捕者為其中一間護理機構的員工。廉署人員在行動中搜查多個地點,包括兩間涉案護理機構的辦公室,並檢走多項證物,包括手提電話及大量社區券計劃服務紀錄表。
廉署調查發現,涉案兩間護理機構先後申請成為社區券計劃下的認可服務單位。
廉署昨日公布案情指,社署推行的社區券計劃,讓合資格的長者憑社區券選購認可的服務單位所提供的護理服務,該券的面值最高10,600多元,可用於日間護理中心服務,又或者家居照顧及支援服務,即上門服務,例如復康運動、護理服務、膳食服務等。
今次案件則是計劃下的上門服務,案發期間被捕人涉嫌運用醫療專業身份,以及他們的廣闊人脈,拉攏及教唆一些不熟悉社區券計劃的市民,着他們為身邊的長者申請社區券計劃,並向社署訛稱該兩間護理機構,曾經上門替長者提供家居照顧服務及支援服務。他們利用此等方式詐騙政府津貼,每位長者每月最高可領取10,000元津貼,最後由兩間機構,以及長者的家人拆賬攤分。涉案者又涉嫌虛報服務紀錄,以隱瞞護理機構並沒有上門為長者提供服務或服務時數不足的情況。
紀錄造假 一人同時分身港島新界
兩名主腦最初只經營一間護理機構,去年還拆夥經營多一間,並各自營運自己的護理機構。被捕人提供一條龍服務,協助申請人到所屬的地區長者中心作出評估,申請人均通過社署嚴謹的評估,符合領券資格。調查發現,護理機構所聲稱的服務涉及「有上門、無做足、虛報服務時數紀錄」的情況,例如服務時數表上顯示同一名服務提供者在同一時段,竟能分身在兩個不同地點,為兩名不同的長者提供上門照顧服務。有情況顯示,同一名服務提供者,在港島區服務長者至下午2時,隨即又於下午2時在新界區照顧另一名長者。
廉署指,涉案人大費周章弄虛作假,全因有利可圖,涉案期間,該兩間機構透過計劃向20名至200名長者提供家居照顧及支援服務,涉及的津貼約1,800萬元,但調查顯示該兩間機構確實有為部分長者提供真實的服務,故廉署正調查實際涉及詐騙的個案及金額,不排除有進一步執法行動。
廉署檢視計劃運作 提供進一步建議
廉署執行處首席調查主任鄭礎明表示,社區券計劃是政府其中一項支援家居安老的惠民措施,不法之徒利用他們醫療專業的身份,以及市民不熟悉計劃運作或一時貪念,詐騙政府福利,令一些長者未能獲得應有的上門服務,這種行為十分卑劣可恥。
執行處總調查主任鄒佩均強調,執法機構明白私營機構需要找生意、需要賺錢,但賺錢必須要合情、合理、合法,不能為一己私利鑽盡空子,不道德地賺錢。廉署亦已主動替社署檢視社區券計劃的運作程序,並進一步提供務實的建議及指引,以杜絕再有同類事件發生。廉署呼籲市民提高警惕,切勿受不法之徒唆擺而參與非法勾當。
涉案護理機構蠱惑招
1. 私下與長者家人達成協議,表面上運用社區券,但實際上護理機構根本沒有派員上門提供家居照顧及支援服務,社區券津貼則與家人拆賬獲利。以10,000多元的社區券為例,護理機構無本生利,每月賺取5,000元,家人就獲發餘下的5,000元,並自行照顧長者。
2. 為哄騙申請人的家人,令他們誤以為私下對分社區券津貼的安排合法,機構會為他們提供所謂的「速成培訓班」,僱用家人作為護理機構掛名員工,安排他們作為家中長者的服務提供者,惟長者無法獲得應有的家居照顧及專業支援。
3. 個別長者的子女因每日要上班,無法在日間為長者提供照顧,但因護理機構需要保存相關文件,包括服務時數紀錄等,以便瞞過社署抽查,涉案人會哄騙長者,預先在空白的時數紀錄表格上簽名,例如在月頭預先簽妥整個月的服務時數紀錄。
4. 為了掩人耳目,涉案人會在紀錄表格上虛報服務提供者名字,隱瞞由子女或配偶代表護理機構照顧長者的事實。如果選擇要護理機構提供真正的上門服務,申請人的家人便無法獲得該5,000元拆賬回贈。
業界促加重罰則 盼增巡查及抽查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 香港文匯報去年揭露,社區券計劃存在漏洞後,據悉社會福利署已迅速採取措施堵塞,包括加強抽查申請個案的使用服務情況,甚至會致電服務使用者,確保機構確實有提供服務。有經營社區券的社福業界人士昨日向香港文匯報表示,詐騙社區券津貼的代價沉重,涉事專業人士有可能被吊銷執業資格,服務機構亦隨時被「釘牌」,相信事件已足令業界警惕。為進一步完善計劃,特區政府必須繼續加強巡查及抽查,以及加重處罰違規機構,以收阻嚇作用。
有提供社區券服務的安老院舍負責人鄒小姐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社區券計劃初期主要由非牟利機構(NGO)運作,但隨着需求增加,政府逐步開放予私人服務提供者參與。這一轉變雖然擴大服務覆蓋範圍,但同時也帶來了監管上的挑戰。鄒小姐解釋:「服務提供者每月可向社署申報服務類型、次數及時數,並獲得相應款項,初期社署僅每半年進行一次實地審查,日常則更多時依賴業界的誠信申報。」
有機構冒認使用人簽名應對抽查
對有部分服務提供者疑乘虛而入,利用監管漏洞牟取利益,有安老業界人士爆料,個別機構會虛構「員工」名單,甚至讓不具資格的人員假冒專業人士提供服務,或誇大服務時數和類型,從而向政府申領更多津貼。更甚者,當社署進行抽查時,部分機構甚至冒認社區券使用人的簽名,以為可以瞞天過海。
自從香港文匯報去年報道踢爆亂象後,鄒小姐表示社署已加強抽查,並起到一定的監察作用,「例如,服務提供者是否真的有提供上門照顧服務?或者日間中心是否真的有為社區券申領者提供服務?這些都需要更嚴格的巡查和核實。」她強調,社署過去半年已加強社區券服務提供機構的審查,又對機構提交的申領津貼內容作出仔細審核,一旦發現資料不足,即馬上「打回頭」。
服務提供者背景宜嚴查
若要進一步加強監察,鄒小姐坦言行政成本不菲,她建議政府從審查服務提供者的背景作嚴格把關,因為服務提供者是專業人士,他們以專業資格作押注,違規違法的代價高昂,相信不會為短線利益冒險。
同時,她建議政府可考慮引入實時監測系統,例如利用人工智能(AI)或物聯網技術,實現服務提供者的即時簽到和簽退機制,以確保服務的真實性。
社署:必悉數追回多領款項
(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社區券計劃於2013年9月以試驗形式推行,並在2023年成為恒常措施,目的是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更多社區照顧服務,讓他們在熟悉的環境安享晚年。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安老服務)甄麗明昨日表示,目前有12,000名長者使用社區券服務,全港共有319個認可服務單位,遍布18區。社署於去年接獲舉報,指懷疑有認可服務單位透過社區券計劃詐騙政府津貼,包括向社署提供失實的服務紀錄文件、教唆長者的家人/照顧者訛稱已接受服務,這是社署首次接獲有關同時有專業人士及服務使用者的家人串謀涉嫌貪污的舉報。社署隨即將個案轉介廉署跟進,以及提供相關資料和配合調查。

萬二名長者使用社區券服務
社署一向重視社區券認可服務單位的服務質素,會透過突擊的覆核探訪、抽樣檢查,以及審核相關服務紀錄及檔案,例如長者要求的服務組合、付款紀錄、個別使用者的時數紀錄等,以確保認可服務單位,真正有按照社署訂明的要求提供服務。同時,社署亦會直接訪問使用社區券的長者及其家人,確保長者獲得合適及滿意的服務。如有違規情況,社署會向認可服務單位提出改善建議或作出懲處;如發現認可服務單位未有按相關要求提供服務及作出糾正,社署甚至會考慮暫停或終止與該認可服務單位簽訂的服務協議。
社署重申,絕不會容忍或姑息任何非法行為,定必將個案轉交執法機關跟進調查,確保公帑用得其所,並保障長者的利益。社署會繼續嚴格監察認可服務單位的服務質素,並參考廉政公署提供的防貪建議,檢視社區券計劃的相關程序。
社署會視乎廉政公署的調查結果,考慮終止違法單位的社區券計劃服務協議。如涉及有人多領款項,社署必定悉數追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