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fb)
(渠務署fb)
(渠務署fb)
(渠務署fb)
(渠務署fb)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天文台於今日(14日)上午6時35分及7時50分,分別發出紅色及黑色暴雨警告信號,並於上午11時10分及下午12時10分,分別改發紅色及黃色暴雨警告信號。渠務署的緊急事故控制中心已於上午6時35分啟動,並派遣超過110隊緊急應變隊伍處理市民求助個案,清理水浸情況,巡查及清理全港約240個因淤塞而容易水浸地點。

截至下午5時,渠務署已確認6宗水浸個案,分別位於薄扶林道近瑪麗醫院、薄扶林道近香港大學、西營盤水街、屯門龍富路、嶼南道近荔枝園村及貝澳鹹田村。經渠務署緊急應變隊伍及路政署的努力,所有水浸個案已完成處理,而受水浸影響的道路已回復正常運作。

渠務署多年來一直採用「防洪三招」提升防洪基建,即截流、蓄洪及疏浚,以減低香港的整體水浸風險。然而,市民可能存有疑問,為何每次暴雨期間,水浸仍有發生?根據過往水浸個案調查結果,渠務署發現過去大部分的水浸個案,主要成因都是於暴雨期間,大量樹葉、樹枝及雜物被沖至位處於低窪的路邊集水溝及進水口,並造成阻塞,令雨水難以進入地下雨水收集及排放系統,引致水浸情況。雖然有關部門,包括渠務署、路政署及食物環境衞生署均有為路邊集水溝及進水口頻密進行巡查及清理工作,但是仍不能杜絕於暴雨期間出現突發性阻塞情況。有見及此,渠務署一直致力加強部門處理水浸的應急及復原能力,尤其近年已大幅增加緊急應變隊伍及應急行動基地的數目,並積極應用創新科技,提升工作效率,例如引入強力排水機械人,協助清理水浸,令水浸個案得以於一至兩小時內大致完成清理。

在天氣不穩定的情況下,渠務署會繼續與天文台及路政署保持緊密聯繫及合作,保持戒備及快速派遣緊急應變隊伍盡快處理水浸個案。渠務署呼籲市民應時刻保持渠道暢通,切勿放置雜物阻塞排水渠口。當遇到嚴重水浸情況,應盡快撤離。若發現水浸,應立即致電24小時渠務熱線2300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