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楊盈盈)香港理工大學本年度青少年研究指導計劃昨日順利結束,計劃涵蓋31個跨學科研究主題,範圍涉及醫療與健康、地測及地理資訊科學、社會科學、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工程等。近百所本地及國際學校147名高中生在理大學者指導下,從問題定義、研究設計到成果展示,完整體驗研究流程,完成具真實應用價值的專題,藉此培養科研素養與解難能力。
輕鬆環境互動化體驗增抗逆力
在理大護理學院學者帶領下,分別來自八所學校的8名女生,以「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抗逆力」為題開展研究。她們先完成理大「心理彈跳站」(ReST Hub)提供的「Mission ReST」抗逆力培訓,了解及掌握如何建立抗逆力,並在既有框架外設計結合環境調適與遊戲化元素的創新方案,透過營造輕鬆環境和互動化體驗,協助青少年增強抗逆力。
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學生金瑜表示,研究讓她明白科研不僅是理論與數據,更在於與服務對象建立聯繫。「與學生作個人訪問時,我深切感受到確實在為眼前人提供實質幫助。將這些洞見整理、匯總並落實到研究專題中,讓事情得以推動與運作。」
弘立書院學生李夏晴指出,安排個別訪談與時間管理是過程中的一大挑戰。「當時正值暑假,要聯絡受訪者很不容易。最後我們以個別訪談取得較全面的答案,逐步了解中學現行的心理健康介入措施,進而思考如何利用這些資訊設計更能真正幫助香港中學生的方案。」
潔心林炳炎中學學生邢惠美坦言,最難忘的是尋找數據與文獻來支撐研究,「很幸運能參加本計劃,讓我對研究有初步認識,也了解到大學如何做專題探究。」
學生:研究或成未來職涯方向
在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學者指導下,香港國際學校學生翁文風與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學生關詠彤,以「利用人工智能研究波士頓地區長時間序列植被物候變化」為題,透過構建深度學習模型,有效重建植被動態的季節軌跡並偵測區域物候變化趨勢。
關詠彤說,自己在校修讀生物與地理,關注文化與人類生活及全球暖化、氣候變化之間的關聯,因此選擇相關主題深入研究。她傾向探索新事物,或成為未來職涯方向。
翁文風則表示,過去接觸過程式設計與人工智能,故選擇該專案,但是否投身相關工作仍未決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