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領域,雜交育種和制種的高成本和低效率是制約該領域發展的瓶頸。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國科研團隊經過多年研究,將生物技術與智能機器人技術融合,打破雜交育種和制種瓶頸。有望大幅降低育種成本,縮短育種周期。該成果8月11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表。

科研團隊負責人介紹,傳統雜交育種需要依靠人工方式將大豆、番茄等作物的花蕊中的雄蕊剝離,露出雌蕊後,人工完成授粉。然而這種方法費時費力,成功率低。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許操:我們在做雜交育種和制種的過程當中,第一件事就是要把雄蕊去除掉,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去雄」。這個過程當中需要用鑷子一個一個地去剝,完全依賴人工。去掉雄蕊以後,柱頭就露出來了,這樣就可以用我們帶有優良性狀和基因的花粉,授到柱頭上面,完成雜交。

據介紹,目前全球都在使用這種傳統雜交方式,但是十分佔用人力成本。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研人員通過多年研究最終實現了通過基因編輯的方式,讓雄蕊能夠在最初生長階段就自己打開,露出雌蕊中的柱頭,便於下一步授粉操作。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成功研製出世界首台可自動巡航雜交授粉的智能育種機器人「吉兒」。這款機器人通過圖像識別、深度學習,以及人工智能的方式會自動尋找經過改良的花朵,完成授粉作業。這就為大幅提高育種效率、降低育種成本、縮短育種周期鋪平了道路。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許操:通過最新的育種系統,在番茄的雜交育種過程當中,可以節省25%以上的人力成本。我們育種的周期,可以從原來的5年縮短為1年。大豆的雜交育種,畝產有望提高30%以上,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國大豆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 孫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