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珈琳 瀋陽報道)1955年,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在中南海隆重舉行授銜儀式,798位戰功卓著的將領被授予少將軍銜,他們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蔣援和的父親蔣克誠就是其中一位。「能打仗,能打勝仗,是父親的戰友們給他的共同評價。」從1935年5月參加紅軍長征,途中三過草地、多次翻越雪山,到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一期畢業,再到抗日戰爭時期參加正太戰役、百團大戰、林南戰役、安陽戰役、上黨戰役等多次重要戰役、戰鬥,其間護送炮兵團突破敵佔區到延安,護送黨和軍隊高級領導人、革命青年及重要物資多次進出延安……蔣援和對父親的作戰經歷如數家珍。

●蔣援和珍藏的父親蔣克誠1943年任中共林安湯邊工委書記時在部隊所在地拍攝的一張老照片,可以看到當時革命老區的艱苦環境。香港文匯報記者于珈琳 攝

今年是抗日戰爭關鍵戰役「安陽戰役」打響80周年。蔣援和翻開記載着這段重要戰役的史料,「這張攻佔日軍堅固無比的大碉堡照片,展現的就是父親指揮部隊強攻日偽軍據守水冶城後的場景,強攻水冶城也是安陽戰役中最重要的戰鬥之一。」安陽位於河南北部,是連接冀南、豫北以及冀魯豫邊區的交通樞紐,1937年11月被日軍侵佔。1945年6月由日軍獨立第1混成旅團一個大隊的部隊駐防,日偽軍在此地區大修碉堡和據點,7,000多日偽軍盤踞在各據點裏,妄圖阻斷八路軍各個抗日根據地之間的聯繫。

水冶城攻堅贏關鍵勝利

為消滅日偽軍,解放根據地周圍廣大地區,當年6月30日,八路軍129師參謀長兼太行軍區司令員李達和政委李雪峰發起安陽戰役。強攻水冶城作戰的艱難從當時日偽軍的防禦工事就可見一斑,「你能看出,這個日軍大碉堡又高又堅固,甚至使用高雲梯都夠不到頂。」蔣援和向香港文匯報記者展示的這張大碉堡的照片,也是黨史記載這段歷史時最常用的影像。正是在這場戰役中,時任34團團長的蔣克誠率部隊贏得了關鍵攻城勝利。

●1945年6月30日,安陽戰役水冶戰鬥中,蔣克誠率隊攻上日軍大碉堡。這張照片也成為黨史記載這段歷史時最常用的影像資料。香港文匯報瀋陽傳真

6月29日晚,蔣克誠接到進攻水冶城的命令,率團連夜冒着傾盆大雨,在電閃雷鳴中急行軍,快速而隱蔽地通過了日偽軍的封鎖線。30日傍晚,又一次攻城開始了。水冶城位於河南省安陽市以西40多里地,地處太行山出山口,戰略地位重要。攻城的關鍵還在於這座大碉堡,「碉堡由磚石鋼筋混凝土建成,足足有20多米高,1米厚,四周還有多處射擊孔,是日軍最後強大的抵禦工事。」蔣援和講述起父親指揮的最為激烈的那次攻城戰鬥。

●蔣克誠的小兒子蔣援和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講述父親率隊攻克水冶城經過。香港文匯報記者于珈琳 攝

當日晚間,蔣克誠指揮34團突擊部隊冒着城上日偽軍密集的炮火,率先爬過日偽軍布置的鐵絲網,衝過護城河,踏過地雷區,把高架雲梯豎在城牆上。「父親指揮所部攻上城牆,命令一部分兵力擴大突破口,另一部分兵力向城中心牌坊處打,直擊敵人心臟。」在強大的攻勢下,日軍大碉堡成了一個孤立據點。「這時父親把兩路兵力合成一路,與日偽軍進行了更激烈的巷戰,並把主要街道切斷,包圍了偽軍團部附近的房子,抓到偽團長和不少俘虜,很快父親又指揮率領34團攻佔了偽區公所等要害部門。」

8天戰略反攻解放35萬人

隨着戰事推進,蔣克誠指揮1連向大碉堡發起衝擊。「大碉堡太堅固了,父親命令用僅有的一發炮彈擊中碉堡頂部,大碉堡卻只是震動了一下。」戰士們把攻城的梯子拉到城牆上,冒着日軍的猛烈火力將梯子搭在大碉堡頂部,「共產黨員同志們,跟我上!」1連副指導員楊德昌高喊着攀向頂部,卻在攀到一半時不幸中彈,英勇犧牲。「後面的戰士毫無畏懼,終於衝上頂部,他們用手榴彈和碉堡上的磚頭往下砸。下面的戰士趁機衝到碉堡底層,上下一起打,攻下了大碉堡,日軍分隊一個活的也沒剩下。」

原本預計需要3天完成的攻城計劃,在34團與32團的合力進攻下,最後只用了不到20小時就奪取了勝利。到7月7日,歷時8天的戰略反攻「安陽戰役」勝利結束,此戰役八路軍共斃傷俘日偽軍3,300餘人,擊潰偽軍900餘人,攻克30多個據點,打破了日偽軍在這一地區的封鎖線,同時擴大解放區1,500餘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5萬,這也是抗日戰爭勝利前夕發動的又一場大反攻,為最終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共林安湯邊工委革命舊址。香港文匯報瀋陽傳真

「在戰爭年代,父親轉戰南北,指揮帶領部隊攻城拔寨,作戰勇敢,指揮果斷,戰功赫赫,曾七次負傷。」每每回憶起父親的戎馬一生,蔣援和總是不禁感慨,「無論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奪取的關鍵勝利,還是在抗美援朝期間作為軍參謀長在陣地防禦戰中與美國聯軍作戰,父親的戰鬥歷程也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黨和人民軍隊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艱辛歷程。」他希望父親的戰鬥故事能夠鼓舞和激勵更多的年輕人,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蔣克誠簡介

蔣克誠,1916年12月生,1992年逝世。四川閬中人,1932年參加革命,1933年入黨並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後入川陝省委黨校學習,畢業後曾參與創建中共陝南縣委並任縣委常委兼少共縣委書記。1935年5月,參加長征。1936年秋,入陝北保安抗日紅軍大學,第一期畢業。

●蔣克誠 香港文匯報瀋陽傳真

抗日戰爭時,任團參謀長、旅參謀長兼轄區交通部隊司令、軍分區副司令、團長兼邊工委書記。率部參加了百團大戰、關家垴戰鬥、林南戰役、安陽戰役、上黨戰役等多個重要戰役戰鬥。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人民自治軍軍分區副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副旅長、東北人民解放軍副師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師長、軍副參謀長(代參謀長)。率部參加並配合了遼瀋戰役、黑山阻擊戰、平津戰役等著名戰役戰鬥。

1951年4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任志願軍軍副參謀長(代參謀長)、參謀長。曾指揮部隊圍殲美軍「王牌軍」美騎兵一師一部。被朝鮮授予一級自由獨立勳章、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55年4月回國。離休前為瀋陽軍區後勤部顧問。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解放勳章、三級八一勳章。

【特稿】長征路上播撒抗日救國火種

在艱苦卓絕的長征路上,蔣克誠不僅是英勇的戰士,更是一位在沿途播撒抗日救國火種的播種者與組織者。他的足跡遍布川陝甘多地,以卓越的群眾工作能力,喚醒各民族群眾、壯大紅軍,為民族救亡圖存積蓄力量。

在長征啟程前,蔣克誠已展現出動員群眾的才能。1934年初,他作為中共陝南縣委常委,積極投身地方政權與武裝建設,僅陝南縣經他動員就有500多人加入紅軍,為革命隊伍輸送了新鮮血液。隨後在調任南江、巴中少共縣委書記期間,他堅決貫徹紅軍「打倒帝國主義、剷除封建勢力、打倒土豪劣紳、平分土地」的政策,深得蘇區群眾擁護,並積極發展團員、動員青年參軍、組建工農政權、鎮壓地主武裝,持續鞏固和壯大革命力量。

訪貧問苦 以真誠贏百姓信任

1935年5月,蔣克誠隨紅四方面軍主力從川陝根據地撤出,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他的工作重心也迅速轉向為戰略轉移和後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在彰明、茂縣、崇化、松潘等地擔任少共縣委書記時,他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發動當地各族群眾。無論當時環境多麼艱險,他始終致力於「籌糧籌銀、壯大紅軍武裝、準備衣物」,為紅軍主力提供急需的物資補給和兵源補充。尤其是在為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做準備的茂縣,他領導的籌糧等工作至關重要。這些努力不僅維繫了紅軍生存,更將抗日救國的種子悄然播撒在沿途各族群眾心中。

1936年7月初,長征進入關鍵階段。紅二方面軍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慧眼識才,將已在紅二方面軍政治部工作的蔣克誠任命為民運工作隊長,派其率隊進入民族成分複雜、深受國民黨反動宣傳毒害的甘肅徽縣。面對群眾因恐懼而「空門上鎖」、隱匿山林的困境,蔣克誠展現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和耐心。通過張貼布告、書寫標語,他反覆宣講「紅軍是共產黨領導的為窮苦人打天下、求解放、抗日的軍隊」這一核心主張,粉碎謠言。他訪貧問苦,號召安居樂業、開門營業,以真誠贏得信任。同時爭取開明士紳捐款獻糧支援抗日,對頑固土豪則採取強硬措施,領導發動群眾打土豪、籌糧籌款,不斷壯大紅軍。

在蔣克誠和其他工作隊的共同努力下,徽縣局面徹底扭轉。因跋涉雪山草地時消耗得極為虛弱的紅軍得到了寶貴的休整和給養補充,更為部隊直接補充了700多名新戰士,極大地增強了紅軍戰鬥力。這是長征路上群眾工作的一次重大勝利,也是將抗日救國火種在複雜地區成功點燃的典範。1936年初秋,蔣克誠因在萬里征途中的突出貢獻,被選送到陝北保寧抗日紅軍大學深造。他的足跡,是長征精神中密切聯繫群眾、宣傳抗日救國的生動寫照。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