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善德基金會自2015年起連續8屆舉辦「善德關愛科研青年發展計劃——中國航天之旅」,活動以「關愛為本,科技為用」為宗旨,全額資助近千名通過甄選的優秀香港中學生赴內地研學,旨在引導香港青年關注科技創新,激發其對科技事業的興趣,鼓勵大家積極參與國家高新科技研發活動,通過創新科技改善民眾生活,以「科教興國」理念培育人才、引領未來發展,培養青年家國情懷。
今屆活動啟動禮於7月5日假香港理工大學蔣震劇院舉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作視頻致辭,同時邀請到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新界工作部部長羅建君蒞臨主禮。全國人大代表陳曉峰、香港理工大學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波為學生主講國家安全及航天科技講座。
值此中國航天日設立10周年之際,該會今年繼續帶領香港中學高中生拜訪多間國家級航天科研機構及智能創科企業,讓學員感受科技進步對國家安全的促進作用;同時激發年輕一代對科技的熱情與追求,以正向思維做好未來生涯規劃,迎接科技時代的到來。
李家超肯定公益成效 鄧炳強寄語青年勇於擔當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視頻致辭中充分肯定香港善德基金會的社會貢獻,指出其長期以來積極推動公益事業,通過舉辦國家航天科技考察團等活動,有效培養香港青年家國情懷與創新能力,並強調活動幫助學生親身見證國家航天及創科發展成就,深化對歷史文化的認知。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致辭時特別提及「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愛國精神與科學成就,讚揚善德基金會持續推動航天科普教育,同時寄語考察團學員以錢學森為榜樣,主動肩負時代責任,將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香港善德基金會常務副主席暨航天科技考察團籌委會主席蔡敬業以國家航天成就勉勵學生,指新中國的科學家無私奉獻,造就今日「嫦娥」攬月、「天和」駐空、「天問」探火、「北斗」閃耀。兩千年來守護國家的意志從未間斷,昔日以磚石築長城護疆土,今日則用航天科技構建「數碼長城」。正如有59顆北斗衛星全方位分布並運行於高中低的不同軌道,將古人「烽火傳訊」革新為今日「星際傳訊」。
「善德關愛科研青年發展計劃——中國航天之旅」考察團於7月19日至27日期間,以「領略國家航天成就、宣揚和平建設」為主題,帶領126名來自香港119間中學的高中生前往北京與西安開展研學活動。行程聚焦國家航天科技發展與科技進步對國家安全的促進作用,實地參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基地、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及時間科學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一院)航天博物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五院)、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六院)展覽廳等國家級航天科研機構,讓學生親身了解國家航天事業的突破與創新;同時安排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西北工業大學參訪,通過講座、與航天員深度交流等活動,深化青年對航天職業的認知,並了解國家航天事業為國防建設作出的卓越貢獻,促進兩地青年交流,締結友誼。研學亦注重歷史與文化的傳承,組織學生參觀萬里長城、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從歷史與文化底蘊中領悟「保護領土及人民安全」的重要性;更特別安排天安門廣場升旗禮觀禮,通過親身體驗增廣見聞,厚植家國情懷。
今次考察團支持機構為歷屆最多,得到不同政府部門、多間大學及機構的支持,包括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保安局、教育局、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都會大學、香港樹仁大學、嶺南大學、聖方濟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恒生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
本屆考察團更獲各界社會賢達大力支持,香港理工大學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全國人大代表陳曉峰、香港立法會議員黎棟國、前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擔任考察團榮譽顧問。顧問團還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首任大隊長申行運,中國首批航天員陳全,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余隋懷,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禁毒委員會副會長曾偉雄,善德基金會主席、塞內加爾駐港名譽領事、陝西省政協常委、考察團聯席團長藍國慶,全國政協委員、善德基金會榮譽主席、考察團聯席團長董吳玲玲,常務副主席及聯席團長鄭穩偉,山西省政協委員、常務副主席及聯席團長蔡敬業,副主席及聯席團長梁偉達等。
藍國慶:培育愛國情懷 關愛青年發展
藍國慶表示,善德基金會連續八年舉辦航天考察團,以「培育具愛國情懷與德才兼備的新時代人才」為核心宗旨。該團突破傳統遊學模式,憑藉獨特資源參訪國家級航天科研機構,提前數月協調航天員及專家授課,本屆更結合「中國航天日」與「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安排專題講座。每項技術參觀均搭配課前導學與課後研討,並透過問卷、隨團觀察及晚間分組報告等多種反饋機制,確保學習深度。他強調:「活動旨在為學生提供『綜合知識』,使其了解國家尖端科技與國防國安基礎。無論他們未來投身何種行業,都會有所幫助。」
近年基金會重點加強國安教育,藍國慶介紹,本次活動安排四位跨領域專家剖析國家安全議題,涵蓋人工智能應用等前沿領域。他舉例本屆學員參訪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後的深刻體悟:「學生從毫秒精度關聯到火箭發射與導彈精準度,理解時間誤差將危及國土安全,這種由太空探索延伸至國安意識的自主思考,正是教育成果的最佳體現。」
蔡敬業:感受祖國發展 激勵學生向學
「這樣深入接觸祖國發展實況的機會連成年人都難得。」蔡敬業強調考察團的活動設計格外用心,力求讓學生收穫滿滿,同時通過軟性教育引導年輕一代認識祖國。他注意到許多學生依賴傳聞或片面資訊了解國家,因此將親身體驗設計於行程中——除參觀航天科技設施外,更讓其自主感受祖國發展成就,從而培養愛國情懷。他強調,「現代青少年更適合引導式教育,強制灌輸反而適得其反。」
蔡敬業表示,近年國家持續加大對港澳航天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包括在港澳招募載荷專家參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組織內地航天專家赴港澳交流等,為當地學生、青年開闢參與祖國航天事業的「特殊通道」,體現國家對港澳學生的特別關愛。他指出,這一政策不僅提供發展機會,更鼓勵青年通過自身努力爭取更大舞台。基金會提供引導方向,而非直接協助申請,「我們要播下種子,激勵學生靠自身努力向學。」
梁偉達:激發學習興趣 拓寬就業知識
梁偉達表示,此次航天考察團活動讓學生們直觀感受到中國科技發展的實際水平,尤其是航天科技的進步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承載着「保家衛國」的核心意義——火箭技術既可應用於航天探索,亦具國防戰略意義,這與古代修建長城守護國家安全的理念一脈相承。儘管行程僅有9天,但活動的核心並非簡單參觀,而是通過實地體驗激發青年對航天領域的興趣。他指出,「學生們有了興趣,就會主動研習太空科技、無人機發展、航空航天等領域,這是我們最看重的。」
針對學生關心的「出路」問題,他表示,航天科技領域的就業出路並非傳統認知中的局限,反而具備極高的經濟價值與應用空間。考察團今後將持續向學生普及相關資訊,幫助他們理解這一領域的發展潛力。基金會也將持續跟進學生情況,通過「老帶新」機制讓往屆學生宣傳基金會理念,根據學生反饋優化行程安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