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賀鵬飛)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不屈的靈魂——丁品系列水墨畫《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牆》美術特別展」於8月11日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展。展覽通過338幅人物畫作,再現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血淚史和抗爭精神,以寫實與象徵交融的筆觸展示南京大屠殺這場浩劫。
此次展出的畫作由畫家丁品精心創作,分為16組篇章,在結構上巧用象徵手法,以「戰禍」「陷落」「劫難」「呼喚」等16個系列段落構成整體敘事,把1937年12月日軍攻佔南京後殘破的城牆作為核心意象,在布滿彈痕的牆體上,磚形獨立畫面錯落交織,既形成視覺上的強烈衝擊,又凸顯歷史記憶的碎片化與厚重感。

展覽通過338幅人物畫作還原日軍在南京犯下的暴行,定格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苦難遭遇,鐫刻他們在絕境中的抗爭意志。例如,作品《呼喚》以一隻奮力掙脫的手為核心意象,定格了死難同胞被日軍活埋後的最後掙扎。作品《枷鎖》描繪了一位被捆綁的中國同胞將繩子掙斷的形象,丁品詮釋道:「我想借這一幕展現他們的抗爭:『我要活,我的精神活着,我的靈魂更活着!』」
「我要把這些作品獻給南京人民。我要用最強勁的筆法,把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展現出來,通過畫作向世界呼喚和平,讓歷史的苦難不要重演。」丁品表示,系列水墨畫《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牆》的創作,旨在展現在侵略者的刺刀下同胞們經歷的血腥歲月。作品最終傳達出《義勇軍進行曲》中深刻的含義:『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着發出最後的吼聲』,希望把這種抗戰精神傳遞給呼喚和平與正義的人們。」

本次展出的作品以黑灰色為主調,唯有一幅《血旗》中畫着一枚格外鮮明的紅十字。「88年前,20多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險留在南京,開展人道主義救援,他們彰顯了人性大愛。」丁品說,「這面在戰爭中屹立的紅十字,就是生命的象徵。」

展覽開幕式特別邀請了部分外國友人參加,其中包括南京大屠殺期間救助南京難民的鼓樓醫院外科醫生理查德·布萊迪的孫子斯蒂芬·布萊迪。在認真觀賞畫作後,斯蒂芬指出,展覽的核心意圖在於喚起公眾意識,促使人們思考和平的意義,以及如何防止歷史悲劇重演。
「作為歷史記憶傳承人,傳承歷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時間的推移,如今的倖存者只有26位,在這樣的時刻,更需要社會共同守護、傳承這些珍貴的歷史記憶。」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陳桂香的曾外孫、第三批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蔣秉錞說,本次展覽再現了30萬死難者的血淚,那些曾被歷史塵埃遮蔽的面容,在藝術家的筆下重獲新生,最終匯聚成中華民族不屈的集體肖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