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電影《南京照相館》上映以來,南京市檔案館迎來了一股別樣的「尋根熱」,很多市民來到這裏查詢祖輩檔案,他們都非常迫切地想多了解一些,從那場慘無人道的大屠殺中倖存祖輩的消息。
01
在那個戰亂動盪的年代,許多人的照片都沒能妥善保存下來。而南京市檔案館收藏的,創建於1946—1948年的南京戶籍檔案卡,提供了一次與祖輩「重遇」的機會。
南京楊思嫻的太爺爺去世比較早,她對太爺爺的長相沒有印象,在南京檔案館找到太爺爺的檔案後,楊思嫻很是感動,「看到太爺爺鮮活的照片,心裏面感觸很深,眼淚都下來了。」

80年前的登記照片,太爺爺眼神清亮,一襲長衫、一副圓框眼鏡,乾淨、體面。工整的毛筆字寫着,他是一位「電燈匠」。儘管從未謀面,但楊女士透過檔案看到,他們擁有着相似的鼻子和輪廓,也能真切體會到血脈相連。

02
最近兩周,隨着電影《南京照相館》的上映,不少像楊女士這樣的南京市民,也來到南京市檔案館查詢祖輩檔案。南京市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有一位老人是子女帶着來的,查到了他父親的一張民國戶籍卡,老人當時很激動,老人說從來不知道父親的照片是什麼樣子的,他父親的墓碑上至今也沒有照片。
南京市檔案館檔案信息化處工作人員介紹,民國戶籍卡是2006年南京市公安局在浦口區的一個倉庫中發現的。由於常年無人問津,部分卡片已經蟲蛀或者霉爛。移交給南京市檔案館後,工作人員進行了4到5年的大規模修復,最終形成電子檔案,面向公眾開放。

目前,戶籍卡共有154萬張,查詢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首先,被查人要確定在1946—1948年居住在南京城區;
其次,申請者要盡可能提供包括姓名、出生日期、住址、職業等在內的信息,便於他們篩選、對比。
這些照片有的有剪過的痕迹,工作人員分析可能從自己的家庭合照剪下來了,有的是自己到照相館拍攝的。
工作人員還介紹,當時的填表人如果沒有照片,需用指紋作為他們的代表,而指紋中的「鬥」(指紋)用畫圈表示,簸(箕指紋)用三角表示。
南京市檔案館檔案信息化處相關負責人說,「申請的地址來自全國各地,甚至還有一些海外同胞,我們增加了工作人員,加班加點,全力以赴。」

楊思嫻說,通過檔案可以看到家裏的具體住址,「我看《南京照相館》的時候也會想到,是不是他們以前的這些照片,也是在這個照相館的原型拍攝的,因為都在夫子廟附近。這次知道之後,也專門去那邊看了一下。」
03
家史即國史,每個家庭的經歷,組合起來也就是國家的歷史。
南京市民李先生這些年一直在做自己的家族史。他曾聽說過,太爺爺家裏是做綢緞生意的,家裏有四張織機,能夠養活近三代人。但是因為日本侵華戰爭,整個家族的貿易都被阻斷,生活變得非常艱難。
李先生講述,當時他家的房子被日本人強制徵收了,這次在檔案館查到了當時被日本人徵收的記錄。

南京市檔案館宣傳教育處工作人員講述,檔案館展櫃裏展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戶籍卡,其中有一張是夏淑琴老人的。今年已經96歲的她是東京國際軍事審判法庭上的證人,證明了她當年生活在南京,而且是南京大屠殺的見證人,這是很重要的歷史證據。

南京市檔案館統計,自7月23日以來,總計接待查檔者6000餘人,最高一天達到1200人。
起初,大家可能只是因為好奇,自己的祖輩長什麼模樣。從那些泛黃的戶籍卡中搜尋到的信息,卻還原出一個個具體家庭的遭遇。它們是南京大屠殺的旁證,透過一雙雙祖輩的眼睛,我們看到了他們遭遇暴行留下的創傷,更看到了他們眼中不曾被磨滅的骨氣。
南京市民張彩雲:我太爺爺在1937年的時候,參加過抗戰。他沒有留戀他的出租汽車行,把小汽車捐出去成立了一個汽車小分隊。那麼艱難的時候,那麼多的南京市民,同仇敵愾一起抗戰。

這些意外保存下來的「青春特寫」,不僅填補了家族記憶的空白,更成為動盪年代裏普通人堅韌生命力的無聲見證。
(來源:央視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