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漢權 全國政協委員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80年前,中國以3,500萬軍民傷亡的巨大代價,贏得了近代中國以至世界歷史上的一場罕見的、持續甚久、幅員甚廣且影響甚深的重大戰爭勝利。然而,長期以來,由美西方主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觀,主要圍繞歐洲戰場為中心,突出美、英等國在二戰勝利中的主導地位。當中,諸如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途島戰役、諾曼第登陸等所謂重大戰役,都強調美西方國家在戰事中發揮的作用,變相弱化其他對二戰勝利作出重大貢獻國家的歷史地位。其中,中國戰場的價值被邊緣化,以致中國於1931年至1945年,幾乎絕大部分時期,都是獨力面對日本軍國主義入侵,並使其於二戰反法西斯主義戰爭發揮的重要作用被不斷低估。

公正看待中國貢獻

各國普遍以1939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為二戰之始。以史入論,中國確是全世界最早開展反法西斯戰爭的國家,持續時間亦是最長。自1931年,軸心國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起,中國便開始了局部抗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中國拉開全面抗戰的帷幕。即使從1937年開始算,仍是比起1939年開打的歐洲戰場早兩年,比1941年大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參戰早4年。而在美國參戰前,中國人民奮勇抗戰,以積貧積弱的國力,使多達80%的日本陸軍一直被牽制在中國戰場,阻止了日本將更多兵力投向太平洋戰場及蘇聯遠東,為美國和蘇聯減少壓力和傷亡起了關鍵作用。

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曾公開表示,若非中國牽制了日軍龐大的軍事力量,日本絕對有能力佔據有「歐亞咽喉」之稱的蘇伊士運河,並一路北上與德軍會師,屆時盟軍危矣。時任英國首相邱吉爾亦坦言,日本進軍西印度洋的後果將是英國在中東陣地的全面崩潰,只有中國有力阻止此事發生。

即便是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與西方反法西斯陣營協同作戰,中國戰場的戰略價值亦從未減弱。

1942年至1945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投入的陸軍兵力最多時僅60餘萬人,而在中國戰場則始終保持着100萬至150萬人的規模,佔其陸軍總兵力的60%以上。中國遠征軍兩次孤軍入緬作戰(1942年、1943年),更是直接支援盟軍在東南亞的反攻,保障了滇緬公路這條「生命線」,成為亞洲大陸上少數能主動配合盟軍戰略的地面力量。可以說,中國不僅是東方反法西斯的「主戰場」,更是全球反法西斯戰爭戰略上的重要支撐。

那麼,上述錯誤的二戰史觀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而這種偏頗以至錯誤的史觀又帶來什麼影響?

首先是戰後話語權的失衡。早在二戰還未結束時,美、英、蘇三國領袖便在雅爾塔會議秘密瓜分戰後利益,主導了二戰後的世界格局,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其它同盟國卻幾乎被排除在外。事實上,美西方國家利用中國牽制日軍,卻從未正視中國在二戰期間的貢獻。

二戰結束後,美、英憑藉經濟與軍事優勢主導了國際話語權,歷史敘事因而嚴重傾斜。中國14年的浴血奮戰,只要尊重歷史,不難發現,中華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付出了巨大代價,作出了不容小覷的歷史貢獻,但在美西方主導的二戰敘事中,中國戰場的貢獻被處於「邊緣位置」。

到了冷戰時期,出於意識形態偏見,美西方陣營為了凸顯自己的正義性,刻意將中國抗戰簡化為「被動抵抗」,忽視了中國人民在戰爭中展現的民族凝聚力與主動性。這種刻意、片面的歷史敘述,導致全球對二戰的認知出現嚴重割裂——只知歐洲戰場的慘烈,卻不知中國戰場的犧牲;只記得盟軍的諾曼第登陸、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的兩顆原子彈,卻忘了中國軍民在淞滬會戰等重大戰役犧牲的悲壯,淡化了南京大屠殺中日本侵略者的泯滅人性。

弘揚抗戰偉大精神

中國的抗戰絕非僅僅是自保之戰,作為最早舉起反法西斯旗幟的國家,中國不僅以自身抗戰為世界爭取時間,國共兩黨在國破家亡的危難之際,放下分歧,同心協力,槍口一致對外,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更積極推動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

抗戰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前仆後繼的印證,彰顯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氣。 無數中華兒女為了保家衛國、不當亡國奴而勇敢地奔赴沙場,為守護家園而英勇就義,最終取得完全勝利。

戰後,中國深度參與國際秩序重建,積極參與《聯合國憲章》的起草工作,促成將各國民族自決和集體安全原則納入憲章中,對戰後世界各殖民地的解放運動有巨大鼓舞,為發展中國家爭取話語權奠定基礎。

緬懷歷史,展望未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戰的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鬥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如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阻,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繼承並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鮮明的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