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偉國 立法會議員(工程界) 香港經濟民生聯盟主席

本港早前經歷罕見的極端暴雨,天文台在短短數小時內兩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第二次黑雨警告維持超過11小時,天文台總部單日雨量更打破自1884年以來8月份最高紀錄。儘管面對如此極端天氣,社會運作仍然基本維持,市面在雨後迅速復常,亦無造成重大人命傷亡,這絕非僥倖,而是有賴特區政府啟動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發揮「全動員」機制的協同效能,多年來的基建投入和科技應用亦初見成效,值得肯定。社會各界也應向所有在惡劣天氣下緊守崗位的公職人員和前線員工,致以由衷的敬意。然而,氣候變化的挑戰未來只會愈趨嚴峻,特區政府必須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持續投入資源,以更宏觀的視野、更系統性的規劃和更先進的科技,並加強區域協作,不斷完善防災抗災體系,建設世界一流、安全宜居的現代化城市。

結合科技 提升基建水平

特區政府建立的緊急事故應變機制行之有效,並在應對這次暴雨當中發揮出關鍵的作用。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跨部門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持續運作,實時監察市面情況,確保各部門協調一致,迅速處理各種突發事件。這種「全動員」模式,盡量將突發極端天氣對市民生活的影響減至最低,體現了特區政府以市民安全為優先考慮的「以人為本」施政理念。

在具體應變工作方面,各個專業職系部門迅速反應、各司其職,展現了高度的專業能力和敬業精神,功不可沒。渠務署出動180支緊急應變隊伍,動員約620人及動用多部包括「龍吸水」強力排水機械人,有效處理全港29宗水浸個案,並重複巡查240個水浸黑點,成效顯著。土力工程處迅速應對約20宗山泥傾瀉報告,提供24小時應變支援,確保斜坡安全。路政署派員清理被泥水、雜物淤塞的路旁集水溝,盡快重開受影響路段。消防處亦處理了數十宗被困升降機和樹木倒塌的求助個案,為市民解困。這些部門的努力,充分證明香港擁有一支專業、高效的工務及緊急服務團隊,是保障香港城市安全的重要基石。

今次暴雨,社會總體安然無恙,也反映特區政府以基建與科技雙軌並進的防災策略奏效。特區政府多年來在防洪基建上持續投入,包括優化雨水排放系統、加建蓄洪池,這些大型工程切實提高各區的防洪能力,例如黃大仙等水浸黑點已明顯改善。同時,相關部門也應積極引入創新科技,例如渠務署引入「龍吸水」排水機械人,又在全港安裝超過300個實時水位監測器,可以更精準地預判和應對水浸風險;土力工程處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數據,協助估算山泥傾瀉風險。這些科技應用,無疑為本港防災工作裝上了「智慧大腦」和「強效手臂」。

完善機制 加強預警

然而,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日益頻繁且更具破壞力的極端天氣,社會各界絕不能掉以輕心。特區政府必須具備更加前瞻的視野和系統性思維,未來可以聚焦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特區政府應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應急機制和城市規劃。一方面要持續優化現行的各項應急預案,並主動與工商專業界、勞工界等持份者溝通,建立更清晰、更具公信力的指標和指引,讓市民在極端天氣下的工作和生活安排都有更明確的依據。在城市規劃層面,特區政府必須為未來綢繆,盡快檢討及提升市區排洪系統的設計標準,尤其在北部都會區等新發展區的規劃中,從策略性、系統性高度,部署嶄新的排洪系統,從源頭提升整個區域的防洪、排洪能力。特區政府也應繼續在舊區物色合適空間,加建蓄洪池。

其次,特區政府應增加資源投放,擴大智能監測與應變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包括繼續支持相關部門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提升對暴雨、山泥傾瀉等災害的預警準確性與行動效率,以及善用機械人協助巡檢與疏通渠道,以補人手的不足。

此外,極端天氣無分邊界,特區政府應善用大灣區的協同優勢,積極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相關部門的合作,加快「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的建設,促進氣象數據、科研資源和人才培訓的共享與合作,提升整體防災抗災能力,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大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