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明月高懸,鼓聲響起,清代「狀王」方唐鏡的墮落與救贖從此開始……今年夏天,由香港西九文化區、香港話劇團聯合製作的原創粵語音樂劇《大狀王》開啟內地巡演,從上海到北京,創下香港音樂劇在內地巡演的最多場次及觀眾人次紀錄。

「有幾多邂逅會終生也未忘記」——這句印在《大狀王》海報上的唱詞,成為觀眾離開劇場後的真實寫照。該劇主演、香港話劇團助理藝術總監劉守正說:「許多觀眾看完演出後在回程的大巴上齊唱劇中歌曲,還有觀眾自發進行二次創作,這些反饋超出預期。」

十年磨一劍

回顧創作歷程,導演方俊傑說,《大狀王》的最初概念源於2015年,編曲高世章和作詞岑偉宗在聊天時,萌生了把香港電影《審死官》的故事改編成音樂劇的想法。與二人有過多次合作的編劇張飛帆很快也加入其中,《大狀王》的劇本初稿在幾周後便出爐。

「真是不得了!」方俊傑第一次看到劇本時頗為觸動,「無論是劇情還是音樂,都有非常大的想像空間。」

7月11日拍攝的《大狀王》內地巡演北京站首演場外的觀眾。 新華社發(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供圖)

「一班人、一條心、講好一個故事。」這是《大狀王》團隊的信念。從2015年起,創作團隊便開始打磨這部戲。和香港過往的音樂劇製作模式相比,《大狀王》採用少有的百老匯式「預演制」模式。

方俊傑告訴記者,「預演制」最大的不同就是要接受第一次呈現的效果不一定是完美的,這也恰恰為作品調整提供了更多可能性。2019年,《大狀王》在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進行了4場預演,演出後主創團隊結合收集到的2000多條觀眾反饋以及業內人士對劇本提出的意見,針對性地對作品進行瘦身和修改約20次。

2022年9月,正式首演時的版本已經煥然一新。兩輪演出32場一票難求,橫掃第31屆香港舞台劇獎十大獎項,成為香港音樂劇「黑馬」。

文藝評論家程輝在觀看後感慨道,《大狀王》的創作是把音樂、戲劇中要表達的要素真正與音樂進行了自然推動與黏合。

中西文化創新融合

《大狀王》的故事源於清代,音樂劇的表演形式則源於西方,儘管存在文化上的差異,但創作團隊並不擔心呈現效果失衡。

「香港擁有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底蘊,又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這些優勢讓我們在無形中把不同文化緊密融合,無論觀眾來自哪裏都能找到共鳴。」方俊傑說。

《大狀王》的音樂矩陣中融合了大量古典與近現代風格音樂,皆為角色服務。至少29種曲風錯落有致,既有傳統中樂,又具國際元素,盡顯香港文化多元。

《大狀王》2025年內地巡演北京站公演劇照。新華社發(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供圖)

在形式多樣的音樂搭配和粵語的九聲六調中,故事與音樂渾然一體,層層遞進。無論是《有陣時》表達的親情缺憾,或是《踏上清源》的上下求索,直擊心靈,令觀眾念念不忘。

舞台上,簡單又不失格調的「一桌二椅」借鑒了傳統戲曲舞台布景,圓形和長方形轉枱之間實現自如切換,隨着平台旋轉,意蘊無限。

方俊傑說,整個舞台設計以中國山水畫的「東方寫意」美學為創作追求,希望構建一個觀眾與舞台之間的「留白」空間。「舞美也是敘事的一部分,不同布景之間相互組合,用運動說出故事,給觀眾留下更多想像空間。」

期盼更多文化互動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香港文藝作品走進內地劇場。《天下第一樓》《血色雙城記》……多部粵語作品跨越方言壁壘,贏得觀眾喝彩。

2023年《大狀王》香港場演出結束後,來自內地城市的演出邀請紛至沓來。比起駐場表演,巡演行程更為密集,對於演員體力也是挑戰,如何搭建巡演班底成為團隊面臨的難題。

2024年《大狀王》劇組展開演員招募工作,收到近500份申請。除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演員,還有一些來自母語非廣東話的內地城市和海外演員。

今年23歲的陳書昕經由海選脫穎而出,在劇中擔任女主角秀秀。不久前的上海巡演是她個人舞台首秀。陳書昕告訴記者,她和另外兩位新主演在正式登台之前經歷了長時間訓練,並與另一組演員交叉排練。

8月6日,原創粵語音樂劇《大狀王》導演方俊傑在香港接受採訪。新華社

陳書昕說:「排練中我們根據自己特質去詮釋個人風格,這種模式會賦予劇情和人物關係更細膩的質感。」據悉,兩組演員的「混搭」組合也將亮相香港的第三次公演。

戲裏戲外,觀眾與好作品的「雙向奔赴」持續升溫。在北京首場演出開演前一兩個小時,劇場大廳就已熙熙攘攘。演出結束後,觀眾在社交媒體上寫下一篇篇真誠評價,主創團隊時刻關注觀眾反饋。

回顧香港原創音樂劇,自1972年《白娘娘》起,已歷經50餘年。從初期的探索嘗試,到詞曲相生、漸入佳境,再到1997年《雪狼湖》探索商業新模式,逐步形成融貫東西、多元共生的創作風格。

「《大狀王》的成功是一個機會。」方俊傑期待,《大狀王》團隊帶着作品「解鎖」不同城市,香港未來也會有更多音樂劇在不同時間、不同劇院上演,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推動文化交流。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