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林凱)在中國東北的腹地,有這樣一座城市:她因煤而生,因轉型而新,在時代風雲中始終不失銳氣;她既銘刻着沉重的歷史記憶,又蓄勢着現代產業的騰飛。她就是吉林省遼源市。
這座以工業聞名的小城,正在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被世界「看見」。她的故事,連接着戰爭與和平,歷史與現實,地方與全球。走進遼源,便是走進一段世界視野中的中國地方變遷史。
世界記憶的見證地:二戰時期的血淚證言
遼源的「世界性」並非今日始有。在歷史的塵封檔案中,這裏早已與全球密切相關,尤其是在二戰的烽火年代。

在遼源市東南郊,是遼源盟軍高級戰俘營舊址,也是歷史學者眼中的「世界記憶」。二戰末期,這裏曾是關押盟軍高級戰俘的重要地點。資料記載,該戰俘營是日軍設立於中國東北的高級戰俘收容所,關押着包括美軍中將溫萊特、英軍中將珀西瓦爾等高階軍官,兩位戰俘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之日,正是站在麥克阿瑟將軍身後,見證歷史轉折的關鍵人物。
遼源市二戰盟軍高級戰俘營舊址展覽館講解員劉霽漫介紹,在這裏關押過的戰俘中很多人經歷了日軍臭名昭著的「巴丹死亡行軍」等虐俘、強迫勞動的暴行。「行軍之前,許多戰俘被奪去了食品、飲水和其他一些有用的東西。戰俘在前往奧德內爾戰俘營的路上,因日軍刺殺、槍殺,無食無水和疾病被折磨而死的戰俘多達16000名。」
「每天只有少量的食物供應,米飯中夾雜着蟲子、砂子等。被解救後的溫萊特將軍瘦骨嶙峋,188的身高,體重僅44.5公斤。」劉霽漫介紹說。
這裏的戰俘營,不僅是中國人民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研究二戰東亞戰線的珍貴史料。在新一輪歷史檔案解密中,遼源戰俘營逐漸被國際研究者所關注。
與戰俘營相呼應的,還有「遼源礦工墓」所記錄的沉重歷史。這裏埋葬着數以萬計在日偽時期被奴役、勞役致死的中國礦工。這些無名礦工,是日本侵略者濫採資源、血腥統治的犧牲品。礦工墳不僅是地方的歷史見證,更是揭示日本戰爭罪行的重要物證。
遼源礦工墓從1963年挖掘整理對外展出,截至目前已接待全國各地及國外友好人士近700萬人次。
館內最大的一間屍骨展館內,展示着3排共179具死難礦工的遺骨。他們肩挨着肩,腳靠着腳,屍骨間只有拳頭大的距離,經過專家鑒定,其中有三十多具童工的屍骨。

「這些景觀不是冰冷的展品,是會『說話』的歷史證人。」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副書記劉宏穎指着館內一張「工票」向記者講述,「這張工票屬於一位名叫牛世清的礦工,記錄着1942年11月的工資明細:出勤30天,應領工資32.34元,但扣除當月各種費用27.2元和上月欠款9.38元後,牛世清不僅分文未得,反而欠大櫃把頭4.24元。」
招、抓、逼、騙……在14年的殖民統治中,除了當地,日本殖民者從河南、河北、山東、山西以各種方式抓騙大量勞工押運到遼源煤礦,這些勞工從此彷彿置身地獄。
據日偽資料記載,1931至1945年間,日本從遼源煤礦掠奪煤炭高達1548.96萬噸,獲得億元高額利潤的同時,留下了6個堆滿中國礦工遺骨的萬人坑。
礦工墓只是其中最典型的一處。
世界鏈條的參與者:現代製造,卡位全球產業
「南諸暨,北遼源」,這句在襪業領域流傳的俗語,道出了遼源在紡織產業中的重要地位。遼源這座位於吉林省的北方小城,如今正以「襪業力量」刷新着外界的認知,年產能達35億雙,遠銷歐亞、中東、美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更令人驚艷的是遼源的高端製造產業。
在吉林啟星鋁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批銀白色的鋁合金板材正在加工。企業副總經理王立臣介紹,這是來自美國加州城際列車項目的訂單。
啟星鋁業是中國中車集團所屬企業的主要供應商,是法國阿爾斯通公司、德國西門子公司的高等級供應商。主導產品軌道車輛鋁合金型材、車體大部件、零部件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大於50%,國內出口份額在90%以上。
遼源的現代製造能力,不再局限於國內市場,而是與全球產業鏈深度融合,成為國際市場上不可忽視的力量。
嘉利達(遼源)明膠有限公司是德國獨資的骨明膠生產企業,其投資方德國嘉利達控股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明膠生產企業之一。
為何落戶遼源?嘉利達中國區總監張明華給出答案,在遼源投資設廠,不僅看中當地的資源條件,更因遼源近年來在營商環境、物流配套等方面的持續優化。
張明華舉例,「一是降低氣價,這對我們企業吸引力非常大;二是移除高壓線、調整污水管線,為企業建廠創造條件,解決了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我們看見了招商引資誠意。」
「目前我們產值能達到4億元人民幣,預計擴產後產值能達到10億元人民幣,出口達到3000萬美元。」張明華說。
世界目光的匯聚地:從「煤都傷疤」到文旅新星,入境遊客攀升
曾幾何時,遼源因煤炭而興,被譽為「東北煤都」。百餘年的煤炭開採歷史,不僅帶動了城市的工業化進程,也留下了廣袤的採煤沉陷區,採煤沉陷區成為地方轉型發展的難題。
然而,這些沉陷區,如今已煥然一新。
生態的底色鋪就,轉型並非千篇一律,而是精準定位,在沉陷區的不同角落,培育出風格迥異的文旅綜合體。
在約1.7萬平方米的再生土地上,超級ONE籃球主題公園超越傳統運動場的範疇,是東北首個現象級籃球文化綜合體。
5.4萬平方米精心培育的馬鞭草花海是修復生態的畫筆,工作人員介紹:「選擇馬鞭草,不僅因其絢爛的花色,更因其耐旱、耐貧瘠的特性,是改良沉陷區土壤、恢復生態的『先鋒勇士』」。

黑金小鎮依託原廢棄道岔廠工業遺址,以「工業復興+未來科技」為主線,注入賽博朋克的美學基因。自2025年5月29日試營業、7月18日正式開園以來,已累計接待遊客已突破25萬人次。
金豆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峰霄說「黑金小鎮這個項目從誕生就承載着讓工業傷疤開出文旅之花的使命。通過 『 岩層再造+文創賦能』模式,打造東北首個沉陷區生態公園,預計年吸引遊客50萬人次,讓老礦區煥發新活力。」
此外,遼源還有三張名片,棉襪之鄉:年產35億雙,長期佔據全國棉襪產量的半壁江山;琵琶之鄉:全國建立了第一所琵琶專業學校,吸引中國香港、日本、韓國等地學生;梅花鹿之鄉:鹿茸精深加工產業鏈吸引日韓藥企合作。
作為吉林最小地級市,遼源空間有限卻「能量密度」超高,使遼源成為台港澳及日韓遊客體驗「濃縮版東北」的熱門目的地。
2025年「五一」假期,遼源市共接待國內遊客72.85萬人次,同比增長37.5%。
城市的真正重量,不在面積之廣,而在人心之厚。
「這趟遼源之行,比買到心儀的襪子更珍貴的,是這裏人的熱乎勁兒!」今年7月,一名台灣女孩遼源尋襪,收穫7萬點讚,女孩鏡頭中難掩感動:「遼源人真的超好!本來以為手機找不回來了,司機大哥專程開回來送給我。這座城市雖小,但熱情和善良直抵人心。」
這一場景並非孤例:2025年春節,台灣遊客陳佳吟帶4歲女兒在遼源體驗冰雪旅遊時,同樣被當地人的直爽熱情打動。景區工作人員主動協助穿戴雪具;糖葫蘆攤主見孩子喜歡,悄悄多送一串。陳佳吟在朋友圈寫道:「遼源的暖意,融化了東北的嚴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