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實地探訪廣東海洋牧場 「天天吃魚幸福有餘」成現實
傳統海洋漁業往往需要「看天吃飯」,颱風天一來,老漁民往往只能「手停口停」。如今,隨着中國海洋科技的發展,海洋牧場等智能養魚新模式的大規模推廣,海洋經濟不再是過去隨波逐流的傳統魚排,而是高科技的新型「海上糧倉」,不僅令國人實現海鮮自由,中國海洋經濟在今年更迎來發展新高峰。今年上半年海洋生產總值5.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據產業調研公司測算,2025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有望超過13萬億元,成為經濟增長的「藍色引擎」。「天天吃魚,幸福有餘。」這句在中國流傳已久的諺語,如今已成為現實。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惠州報道
作為中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廣東成為內地首個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的省份,海洋經濟總量連續30年居全國首位。在廣東沿海,一座座現代化「海洋牧場」像漂浮在海上的「漁業工廠」,帶動海洋經濟蓬勃發展。
為探訪被視為潛力股的「海洋經濟」發展情況,香港文匯報記者前往惠州,搭乘快艇出海到訪一方海(廣東)海洋牧場。在海上乘風破浪將近半小時,香港文匯報記者遠遠望到一片深海網箱養殖場,在壯闊的海面上排列成一個個巨型的「圓環」。這些直徑55米、深約15米的深海網箱,便是一方海(廣東)海洋牧場的養殖基地。
先進網箱避颱風 水下智能監測
登上海洋牧場,香港文匯報記者踩在一大片連綿的魚排上,感覺如履平地,十分平穩。之前在船上遠遠望到的一個個「圓環」,原來就是深海養殖箱。走到其中一個深海養殖網箱看到,一尾尾黃唇魚在清澈的海底下游弋着,體形較大的魚,身長估計有成人展臂那麼寬,重量達五六十斤。
「我們這裏是全球首次攻克黃唇魚、硇洲族大黃魚這兩種瀕危魚種人工繁殖難題的海洋牧場。」一方海(廣東)海洋牧場有限公司總經理邢明艷站在魚排上介紹,黃唇魚是國家一級保護物種,也是中藥花膠中的「天花板」。這個曾只能靠天捕撈的稀有魚種,如今已能穩定供應市場。「這既靠科技,也靠人。」她說,這座海洋牧場通過技術手段可實時監控網箱內的水溫、水質等養殖情況參數,岸上的工作人員不出海就能掌握網箱內的情況。
而魚排上的先進重力網箱,亦降低了養殖瀕危魚種的難度。漁民老李已經在這座海上牧場工作了三年。「這邊日曬雨淋都習慣了,床不搖都睡不慣!」他笑說,相較傳統魚排,海洋牧場用的是重力式網箱進行養育,結構更穩固、材料更先進,抗風浪性能更強,「魚苗的存活率大大提升,我們的活兒也更輕鬆。」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新型的可升降重力式網箱讓漁民不必再在颱風天提心吊膽,而以前的網箱沒有辦法全部沉入水下,常常傾斜或者側翻,現在深海網箱可以抵禦更強颱風。
創金鮸魚產業鏈 銷國內外市場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方海(廣東)海洋牧場不僅在深海養殖,同時還在岸上擁有一個加工廠,專門加工深海養殖的金鮸魚。「我們有句俗話,『有錢吃鮸,無錢免吃』,金鮸魚在市場上一直是搶手貨。」邢明艷說,他們現在研發了金鮸魚魚膠、即食包裝等高附加值產品,將原本單一的魚種做出一整條產業鏈,逐步推向內地及國際市場。
像這樣的海洋牧場,在廣東還有很多。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廣東共啟動139個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涵蓋種苗培育、智能裝備、飼料加工、精深加工及文旅休閒等領域,全產業鏈條正加速形成。自2018年起,廣東連續7年累計投入近2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海洋產業創新。如今,廣東海水魚養殖接近100萬噸,佔全國近一半。深水網箱、工廠化養殖等新模式三年內實現翻倍增長,被視為「漁業新質生產力」的代表。
海洋牧場有望成藍色經濟新名片
廣東海洋漁業的發展,僅僅是全國各主要沿海省份紛紛加快「走向深藍」的一個縮影。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遠洋漁業總產量已達218.91萬噸,海洋捕撈產值突破2,600億元,海水魚養殖產值更超過5,000億元,奠定了中國作為全球第一遠洋漁業大國的地位。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灣區經濟與產業規劃研究所所長、主任研究員安然認為,「海洋牧場本身就是一個海上大工程裝置,可以海洋牧場為牽引,承載科研機構、企業、人才、項目落地。海洋經濟有望成為中國經濟特別具爆發力『新增長極』,而海洋牧場成為藍色經濟新名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