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海養殖技術的進步,讓海鮮自由成為了可能。據《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披露,2024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達10.54萬億元,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近五千億元,其中漁業貢獻近乎全部。中國水產品總產量連續36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人均水產品消費量達52.25公斤,較改革開放初期增長近十倍。
時間回到1985年,中國首批13艘遠洋漁船從福建馬尾啟航,開啟第一次遠征大洋之旅。彼時,中國遠洋漁業起步晚、基礎薄,技術裝備幾乎為零。短短四十年後,中國遠洋漁船規模、捕撈技術、裝備製造、科研投入全面躍升,已與國際頭部國家「同場競技」。
更關鍵的是,中國已成為全球唯一水產養殖產量長期高於天然捕撈的國家。目前,國內水產「養捕比」已達到82:18,養殖產量佔全球近六成,而部分西方國家至今仍依賴捕撈,養殖佔比僅一至三成。
推動「藍色轉型」 促可持續發展
「我們過去是『靠海吃飯』,現在是『養海養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張殿昌表示,在水產種質資源保存與育種技術方面,中國正從「並跑」轉向「領跑」。國家級海洋種質資源庫陸續建成,累計保存種質資源超850種,覆蓋範圍廣、可選性高,為消費者提供豐富海鮮品種。
水產技術革新亦不斷突破傳統限制。海洋牧場、深遠海網箱、封閉式養殖工船逐步成型。「灣區伶仃」號「蘇海1號」等國產智能養殖裝備投入使用,標誌着中國在深海養殖領域技術自主化程度顯著提升,已擺脫對進口設備的依賴。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指出,中國在推動全球漁業「藍色轉型」上已先行一步,即以養殖取代過度捕撈,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他認為,「如果全球都能像中國一樣,將養殖比重提升到80%以上,水生資源將能得到更有效保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