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廣東提出了海洋經濟發展的目標,包括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合作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四類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10個,打造5個千億級以上的海洋產業集群。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撰文指出,在海洋產業協同方面,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形成天然互補。在現代化遠洋捕撈領域,香港的冷鏈物流和貿易渠道可對接內地漁港的捕撈能力,實現資源共享和產業鏈優化升級。這種互補格局不僅可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轉化,還能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進一步助力國家建設海洋強國。
劉典認為,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在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技術等領域已取得多項突破,未來可通過共建海洋科技創新平台,與內地科研機構形成合力,攻克海洋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等關鍵技術難題。
兩地科研攜手挖掘藍海「金礦」
據悉,粵港在科研領域早已攜手合作,挖掘海洋經濟這座藍色的「金礦」。 在千米深海中,沒有陽光、缺乏養分,但科研團隊發現這裏生活着密密麻麻的貽貝。這些貽貝是如何生存下來的呢?全賴荒漠海底中的冷泉生態系統。香港和廣東的科研團隊,一直在合作研究冷泉生態系統。
「香港高校的科研團隊曾多次搭載我們的科考船出海進行冷泉研究,香港大學的博士生也到我們的實驗室開展了微生物相關的實驗研究。」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方法所高級工程師陳春亮告訴香港文匯報,他對香港科研人員的印象很好,他們專業素養高,工作很嚴謹,感受到他們的熱情和專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