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蔚 立法會議員
特區政府在日前「長命黑雨」期間,發揮出高效且全方位的防災救急應變,充分展現出特區政府敢於擔當、體現「急市民所急」的管治精神,值得肯定。筆者期望,特區政府能夠全面總結這次防災減災工作的經驗,主動出擊鞏固香港在極端天氣下的「海綿城市」韌性,切實保障市民生命財產安全。
提前部署 迅速應對
早前暴雨連日襲香港,8月5日的黑雨警告懸掛時效長達接近12小時,其間天文台錄得355.7毫米雨量,更打破自1884年以來8月份單日最高雨量紀錄。多區均出現水浸,其中西貢及將軍澳的情況較為嚴重,將軍澳敬賢里變成「澤國」,多輛停泊在露天停車場咪錶位的汽車被淹浸,亦有巴士死火致乘客狼狽跳窗逃生,多處村屋水浸並造成不同程度的財物損失,對廣大市民的工作與生活造成不便。
在這場世紀暴雨的考驗下,為了讓這座城市盡快回復正常運作,特區政府以積極的前瞻布局,通過「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迅速高效統籌協調各政府部門,全力作出應變及行動。天文台指出,人工智能系統「風烏」已於一周前準確偵測出暴雨形成,為極端天氣的前瞻預防應變措施提供堅實基礎。因此,特區政府的「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已提早嚴陣以待,持續不斷監察各區狀況,指示各部門協調人手安排,並以最快速度奔赴前線,處理多區山泥傾瀉及水浸事故。
例如,渠務署善用創新技術實時監察水文數據的變化,並派出180隊緊急應變隊伍約620人及多部「龍吸水」機械人,加快城市排洪效率;土力工程處亦啟動緊急控制中心,即時派員處理及修復引發山泥傾瀉的點位;房屋署與地區關愛隊也迅速採取措施,維持全港屋邨設施穩定運作,對接居民實際需要。有賴特區政府各部門全力以赴應變防災,得以將極端天氣的破壞減至最低。
優化「海綿城市」建設
預料未來極端天氣還會發生,建設「海綿城市」的工作必須持續優化,長遠為香港築牢應對極端天氣的堅韌防護網。筆者建議,特區政府未來可持續優化天氣通報機制,例如加強與內地的氣象部門協作,透過資源共享擴大氣候數據基礎,提升氣候預測的準確性,並持續優化統籌工作,提升各部門的應變能力,以及加強即時信息發放,讓公眾提早安排防雨防風防災工作。
特區政府亦可根據本次暴雨經驗,着手加強區域性的應急防洪措施。例如現時渠務署有3部「龍吸水」投入使用,雖然效果顯著,但顯然供不應求。筆者建議,全港18區都需要增加有關吸水機械人的數量,以滿足全港各區水浸黑點、低窪地區的排洪需要,減低水浸形成的可能性。考慮到水浸黑點鄰近民居,特區政府亦可提供防水板或沙包借用服務,協助如西貢村屋居民阻隔雨水,減少水浸帶來的經濟損失。
同時,特區政府必須持續提升各區的蓄洪排洪能力。綜觀過去水浸情況,落葉和垃圾恒常堵塞排水管道是關鍵問題,因此建議特區政府結合創新技術,例如定期利用小型渠務機械人加強社區渠務檢查,在極端天氣前加強在地下停車場及人行隧道等高風險水浸區域的人手安排,以保持管道暢通。同時,應該研究優化現時雨水排放系統的結構性設計,通過興建更多雨水排放管道,將雨水從半山進行截流並經管道直排大海,實現高地截流的功效,配合擴大連接蓄洪池渠管的直徑,加強老舊管道載水容量等措施,加強「海綿城市」能力,適應氣候變化。
除水浸以外,西貢打鼓嶺新村亦接獲山泥傾瀉報告,事件幸好未有構成傷亡。雨水令斜坡泥土變得鬆散,假若擋土牆的排水系統無法運作,累積的水壓很大程度會破壞牆身結構,釀成山泥傾瀉。面對不穩天氣的挑戰,長遠地政總署應全面檢查各區擋土牆排水系統的運作情況,減少山泥傾瀉的風險,防止意外發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