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茗)香港特區政府天文台過去8天先後發出4次黑色暴雨警告(截至昨日傍晚),打破單年最高紀錄。雖然政府去年修訂惡劣天氣下工作守則,若黑雨警告在開工時間前發出,僱主不應要求一般僱員返回工作地點,惟守則非強制性,故過去幾天即使黑雨警告生效,市面處處是險情,仍有不少打工仔照常開工。工會人士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昨日有工友反映無法上班,卻被僱主扣年假,也有人因交通受阻改乘的士,僱主拒絕提供全額乘車補貼。工會呼籲政府盡快立法強制讓非必要工種僱員在惡劣天氣下停工,避免勞工權益淪為「紙老虎」。
黑雨不斷,香港不少地段寸步難行。飲食業職工總會權益總幹事招冠聰表示,極端天氣下,飲食業一直都有不少僱員需要照常開工,哪怕近日連續黑雨,「個別公司要求員工必須返工。」部分僱員因天氣或交通因素無法準時到崗,亦會被僱主剋扣假期或扣糧。

他直言,這一現象已非朝夕,「大部分工友為保住飯碗都習慣無奈接受,冇任何選擇。」
特區政府去年修訂惡劣天氣下工作守則,黑雨警告在開工時間前發出,僱主不應要求「一般僱員」返回工作地點。惡劣天氣影響下,上下班受阻,僱主也不應因此扣糧、扣勤工獎或津貼,年假、法定假日或休息日亦不應受影響,勞資雙方應預先訂立安排。
招冠聰指出,該指引無法律約束力,不少僱主沒有遵從,僱員除了要面對安全風險外,還需要面對極端天氣下無交通補貼的問題。
當前工作指引僅具建議性質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亦向香港文匯報表示,有關守則的實際操作存在諸多問題。他舉例,飲食、戲院等行業在黑雨期間仍要求員工返工,但此類行業屬於非緊急行業,他認為僱主不應強制僱員返工,但受就業壓力影響,部分僱員為保飯碗頂硬上工照返。他指出,惡劣天氣下僱主若因員工未返工而扣錢屬於違法行為,同時亦有個別僱主會通過支付的士費、額外津貼等方式鼓勵員工返工,不利於員工的安全保障。

面對日益增多的惡劣天氣,黃國認為,目前政府發布的黑雨工作指引僅具建議性質,難以有效保障勞工權益,亟需出台硬性規定。他建議,除醫療、交通等緊急服務行業因工作性質必須上班外,其他非緊急行業在惡劣天氣下應一律停工。
無交通津貼變相白做 或被扣年假
勞聯主席、立法會議員林振昇表示,極端天氣下,僱主未提供充足的交通津貼偶有發生,任意扣員工假期更是司空見慣,例如將黑雨休假算作年假等,與僱傭條例規定不符,「許多工友因涉及金額較小或怕麻煩,往往選擇啞忍。」他表示,過往許多情況,僱員乘搭的士上班,但僱主沒有提供交通津貼,變相令員工「白做」。「也比較多工友遇到,可能僱主立刻通知『今天不用上班、當是年假』,工友變成少了一天年假。」
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昨日在社交平台發文,指暴雨下政府嚴陣以待,呼籲僱主盡量情理兼備,以僱員的人身安全為優先考慮,彈性處理工作安排。
上環「去水去唔切」 海味店損失慘重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芷珊)黑色暴雨警告期間,中西區多處水浸,其中高陞街水位及膝,文咸西街積水亦有一至兩級階梯的高度。雖然上環雨水泵房於2009年啟用後,該帶水浸大為緩解,但有渠務署承辦商職員昨日向香港文匯報透露,由於短時間內降雨量過多導致渠道「去水去唔切」,加上渠口被污泥、樹葉堵塞,因此再造成水浸。有海味店指足足花了5小時才清理店內積水,估計損失不少於10萬元。
中西區區議員張嘉欣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由於區內多年未遭遇嚴重水浸,導致文咸西街附近一帶的海味店等商戶缺乏防備,昨日清晨開工需即時處理疏水工作;高陞街有街坊發現多個渠蓋被雨水沖走,她已通報相關政府部門跟進。

記者下午二時許到場了解海味街商戶的情況。有海味店職員表示,該店門前早已加設水閘,惟昨日仍有大量雨水從空隙湧入店內,店面積水高達40厘米,且倉庫因地面凹陷,積水囤積宛如一個小水池,笑言「可以養金魚」。
倉庫現小水池「可以養金魚」
為了清除積水,8名員工花費了5小時將水舀出店外,大量貨物被浸濕,估計損失不少於10萬元。
嘉鐽(香港)貿易公司董事總經理陳賢豪表示,其位於高陞街的店舖門前常有汽車高速駛過,激起波浪般的積水不斷湧入店內,他隨即用毛巾、報紙堵塞店門縫隙阻擋積水。他指即使過去面對「天鴿」、「山竹」等十號颶風,店舖亦未曾出現水浸,未料此次黑雨卻令店舖失守。

記者其後到附近的上環街市了解,當時僅有數間魚檔及肉檔營業,亦只有寥寥數名市民前往買菜。
瑪麗醫院淪澤國 專家倡找堵點裝喉管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香港昨日持續暴雨下,部分公立醫療服務一度受影響,其中瑪麗醫院因大量雨水不斷經後山倒灌至醫院範圍,部分道路出現嚴重水浸,急症室門外猶如變成澤國。醫管局於上午約9時半公布,要將救護車運送的病人轉往律敦治醫院治理。其後大批消防員及渠務署緊急應變隊伍接報到場處理,分別打開排水渠蓋清理淤塞及出動強力排水機械人「龍吸水」協助泵走積水,急症室及救護車服務於中午12時始恢復正常,其間有13名召喚救護車的病人需直接送往律敦治醫院接受治療。有專家推斷,雨水量超出樓宇的渠道容量上限、渠管淤塞,以及政府公眾排水渠管滿溢而未能接收樓宇渠管排送的雨水,建議在雨量特別多或排水不暢的地方加裝喉管,並考慮修改樓宇設計的相關指引,以提高渠管承載力。

瑪麗醫院發言人昨晚表示,院方因應連日降雨早前已加強多項預防措施,包括定時巡查及清理排水系統,並增派當值人手及加強相關物資配備,去年亦於山坡高危地點加裝水位感應器,實時應對水位變化。
院方將聯同不同政府部門檢視是次事件,進一步提升醫院及附近範圍應對暴雨的能力。
建議修改樓宇設計指引
香港樓宇安全學會會長何鉅業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一般樓宇設計會根據每年降雨量等數據,配置相對應的排水渠道數量與渠道大小,以收集及排走一定的雨量,設計由渠務署把關。惟他指出,從前設計渠管容量時未有計算近年極端天氣頻仍的因素,「到近年雨水量特別大,已超出很多樓宇興建時設計的渠道容量上限,因此出現較多雨水溢出,甚至水浸的情況。」
他未清楚瑪麗醫院水浸的具體原因,但相信當樓宇渠管欠缺妥善保養,或會令樓宇地下渠管出現淤塞或下陷,雨水便未能暢順排出。
另外,當政府公眾排水渠管四周大片區域都有暴雨而令渠管滿溢,便無法接收樓宇渠管排出的雨水,甚至會出現樓宇一二樓平台的雨水「湧回頭」的現象。
何鉅業建議先找出雨量特別多或排水不暢的位置,並即時檢視渠管淤塞或下陷情況,再加裝喉管,將雨水疏導至不影響公眾的地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