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汝恒 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作為國際大都會,香港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及邁向碳中和目標的進程中一馬當先,承諾於2050年實現碳中和。當中,電動車的廣泛應用成為推動綠色出行的關鍵一環,惟潛在用戶普遍存在「里程焦慮」,即擔心在電量耗盡前無法尋得可用充電設施。受地形影響,香港約六成土地為天然山坡,當中兩成坡度達30度或以上,電動車在複雜地貌下耗電量相對更高,令「里程焦慮」更為嚴重。截至2024年底,香港僅有10,401個公共充電樁,需服務逾11.4萬輛電動車,充電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亟需深入研究電動車續航里程預測與優化充電設施布局。

精準預測續航 提升駕駛體驗

目前主流電動車多採用磷酸鐵鋰電池及三元鋰電池,具備高能量密度、廣泛工作溫度範圍及長循環壽命等優勢,惟亦面臨電池性能衰減及熱失控等風險。電池剩餘容量(SOC)、健康狀態(SOH)、溫度、電壓等變數均為評估電池狀態的關鍵指標,直接影響電動車剩餘續航里程預估。然而,現有商用電池管理系統在SOC預測時,易受參數不確定性及測量誤差影響。在特首政策組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支持下,筆者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名為「評估新能源汽車在香港的適應性:氫燃料電池汽車和電動汽車的未來」的項目,我們分析了大量車輛運行數據,並開發了一種能準確預測電動汽車剩餘里程的方法,預測誤差率僅為3%。這一發明幫助駕駛者更清楚地了解車輛的電量狀態,減少因電量不足而產生的「里程焦慮」。這個模型還能幫助駕駛者更合理地安排充電時間和路線,節省時間和精力。未來,我們計劃將此方法整合為應用程式,實現即時顯示剩餘里程並推薦充電地點的功能,進一步提升駕駛體驗。

打破數據壁壘 完善充電設施布置

香港人口密度高,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16平方米,難以普及私人充電樁,因此公共充電設施的數量與布局變得尤為重要。而全港18區人口及收入差異明顯,例如沙田區人口最多(684,300人),灣仔區最少(156,500人);中西區家庭月入中位數最高(42,600港元),觀塘區最低(24,000港元)。充電樁分布亦高度不均,沙田區最多(1,530個),大埔區最少(191個)。透過地理資訊軟體ArcGIS可達性分析發現,大部分充電樁可於步行15分鐘內到達,但仍有三分之二地區未有覆蓋。公共充電樁的使用場景主要集中於住宅區過夜和上班期間的中慢速充電,以及大型商場或娛樂設施周邊的快速充電。充電樁覆蓋率愈高,步行可達時間愈短,里程焦慮愈能緩解。當前情況下,香港仍需繼續布置充電樁,例如元朗、西貢等區域,人數多且收入較為可觀的位置對於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會相對增加。

在政策層面,特區政府應加大對電動車基礎設施的投資,特別是公共充電設施。例如可參考新加坡「綠色出行」補貼計劃,對於在高人口密度、高收入地區安裝公共充電樁的企業,提供稅務優惠或直接補貼,引導資源合理分配。同時,應推出政策鼓勵舊樓舊區改造,為安裝私人充電樁創造條件,以紓解私人車位不足帶來的挑戰。

在技術創新方面,相關機構一方面需研發更先進的電池管理系統,提升SOC、SOH等關鍵參數的預測精度,以最大程度減低行程規劃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應開發智能充電樁管理系統,透過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演算法,動態調度充電樁使用權限,合理分配充電需求,降低充電樁閒置率,提升運用效率。此外,數據共享與協作亦至關重要,筆者建議,建立統一的電動車運行數據共享平台,打破車廠及不同充電樁營運商之間的數據壁壘,共享數據不僅為研究人員提供更豐富的樣本以優化續航預測模型,更為特區政府規劃充電基礎設施提供科學依據。

推動電動車普及之路挑戰重重,世界範圍內都存在基礎薄弱、成本偏高、接受度不足、政策易變、供應鏈風險等問題。惟透過精準續航預測技術和科學充電設施規劃,有望有效紓緩「里程焦慮」,加速本港電動車普及,為本地乃至全球城市可持續交通發展提供寶貴經驗,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標早日達成,開啟綠色出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