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曾在第三輪中美瑞典會談之前頻頻放風稱禁止中國進口俄羅斯石油,否則中國石油貿易將面臨100%的關稅。會談後又透露,美方將考慮對中國進口商品實施最高達500%的報復性關稅,其核心訴求直指中國與俄羅斯的能源貿易往來。

中國社科院教授、國際問題專家賀文萍對香港文匯網表示,特朗普用所謂「次級關稅」施壓中國不繼續購買俄羅斯石油也好;籠絡巴基斯坦試圖從後方「突擊」中國,改寫南亞能源格局也好,都無法威脅中國。

「因為在特朗普從中國周邊入手之前,中國企業早就嗅到了危險氣息,開始加速布局中東了。」賀文萍說,4家中國石油公司的高管透露,中國民營石油公司有望在2030年之前,將在伊拉克的石油產量翻一番,達到每天50萬桶,這個數字將打破歷史。

賀文萍提到,雖然此前伊拉克試圖限制中國企業對該國油田的影響力,但現在的情況和當初不一樣,在加快項目開發的壓力之下,他們需要更多中國公司的參與,重塑市場格局。伊拉克是歐佩克中的第二大產油國,也是中國第四大原油進口來源國,中國石油企業加大與該國合作的力度,能在很大程度上應對美國發起的挑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石油進口渠道單一化的問題。

「美國必須明白,中國的出路不止一條。」賀文萍強調,不論是從俄羅斯進口石油,還是從沙特、伊朗、伊拉克等中東國家進口石油,都是中國的自主選擇,美國無權干涉。即便美國用上不了檯面的手段破壞個別合作項目,也不會傷及根本。美國越是加大力度打壓中國,擴大中國的包圍圈,帶來的反彈力度就會越強。「美國現在的所作所為,都在是為中國做嫁衣。」

不過,賀文萍提醒,相關中企也必須注意到,現在已經有不少西方企業在試圖重返伊拉克。

比如2023年,道達爾能源與伊拉克簽署協議,決定恢復價值270億美元的能源項目。今年2月份,英國石油公司BP也就基爾庫克地區四個巨型油田的投資,和伊拉克政府達協議,總投資數額或許會高達250億美元。

賀文萍認為,中國企業的優勢在於中伊經濟結構互補性強、發展戰略契合度高,雙方的合作將展現出更多活力。

責任編輯: 孫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