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喬輝、王月)8月4日,當希拉穆仁草原的最後一抹晚霞染紅天際,「同心築夢・共謀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內蒙古行聯合採訪活動在包頭市達茂旗圓滿收官。這場由中國記協、粵港澳大灣區媒體聯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共同主辦的跨區域採訪活動,不僅是「粵港澳大灣區媒體聯盟」系列採訪活動的重要延伸,也是該系列首次走出大灣區。更通過40餘名媒體人的深度探訪,將內蒙古在能源、科技、生態、文旅等領域的發展成果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活力緊密相連,勾勒出一幅區域協同發展的生動圖景。

科技賦能:傳統產業的「智改數轉」革命
在呼和浩特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採訪團被眼前的「乳業黑科技」所震撼。通過5G技術實現從牧場到餐桌的全鏈條溯源。而在雲谷數字文化產業基地,和林格爾新區依託自身數字經濟企業集聚及算力資源優勢,積極謀劃布局文化數字化產業。雲谷數字文化產業基地由和林格爾新區管委會與北京雲天暢想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由「一中心一平台N領域」構成。踏入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智慧園區展示中心。這裏就像經開區的「智慧大腦」,七大智慧應用系統實時監測各項指標。採訪團還走訪了經開區重點企業,其中內蒙古圓速蒙泰智能氫電商用車有限公司,整合中德日技術,研發的車型性能優越。

能源革命:綠色轉型中的「灣區力量」
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氫能產業園,一輛輛搭載着廣東國鴻氫能動力系統的重卡擺放在院內。這些來自嶺南的技術火種,與內蒙古廣袤草原上的風、光資源深度融合,譜寫出一曲新能源領域的「南北和鳴」。作為國家戰略資源基地,內蒙古正以氫能為紐帶,與粵港澳大灣區共建跨區域產業協同新範式,在綠色轉型的賽道上跑出加速度。在鄂爾多斯蒙蘇經濟開發區,內蒙古百川光熱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裏的「高效槽式太陽能光熱耦合谷電儲能系統」創新實踐,是內蒙古與大灣區在新能源領域跨界融合的生動寫照。其核心技術——半槽式反射鏡聚光系統,將太陽能集熱效率提升至85%,並通過智能化控制實現「光熱+儲能」的精準調配。2024年,該技術在伊金霍洛旗創新創業大賽中斬獲一等獎。這種分布式能源解決方案,與氫能產業形成互補。在國鴻氫能的制氫基地,百川光熱的光熱系統為生產過程提供穩定熱能,降低了對傳統能源的依賴;而氫能重卡的餘熱回收技術,又可反哺光熱系統的儲能環節,形成「光-氫-熱」協同的微能源網。
生態治理:沙與綠的「辯證法則」
達拉特旗銀肯塔拉沙漠生態旅遊景區為提升旅遊服務水平,在李方的推動下,該地沙漠太空艙營地於今年7月初正式投用,豐富了景區旅遊產品形態,吸引許多國內外遊客前來住宿體驗。經過20年的經營與發展,銀肯塔拉景區已經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差異化發展道路——生態與旅遊發展並重,以原生態為未來度假特色。在生態方面,從2004年開始治理沙漠,目前銀肯塔拉景區內已經完成7萬餘畝的沙漠綠化,實現了對10萬畝沙漠的實際生態控制。在旅遊方面,近年來景區的旅遊市場影響力逐年增大且進步較快,目前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沙漠旅遊產品體系「銀肯九景」,「穹廬弦歌」美食與演藝、「乘龍入海」索道乘坐、「駝道悠悠」等景點吸引遊客紛至沓來。
產業升級:稀土與鋼鐵的「破繭之路」
金力永磁(包頭)科技有限公司將繼續緊緊圍繞建設「兩個稀土基地」戰略,在一、二期項目的基礎上,繼續投資建設金力三期「年產20000噸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綠色智造項目」,打造技術先進、規模領先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生產基地。該項目的建設,不僅將進一步擴大公司的生產規模,更將推動公司在技術創新、綠色生產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憑藉着過硬的產品質量和領先的技術水平,金力永磁已成為稀土永磁行業龍頭企業。公司與新能源汽車、變頻空調壓縮機、風力發電等頭部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同時,公司還積極布局具身機器人、低空飛行器、軌道交通等領域,憑藉着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和強大的技術實力,在這些新興領域已具有領先的市場地位。

在包頭市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親身感受這家內蒙古最大裝備製造企業在民用領域的硬核實力與創新成果。從鐵路裝備到應急救援設備,從石油機械到露營「太空艙」,一機集團正以多元化的民用產品矩陣,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而在包鋼稀土鋼板材廠熱軋車間看到,高溫軋機吞吐着通紅的鋼坯,機械臂精準作業,智能顯示屏上數據流實時跳動。了解到稀土在鋼材裏可不是簡單的添加劑,它就像一把精準的「調控鑰匙」。從「鋼與稀土」的跨界融合,到產品向高端製造領域延伸,包鋼用技術創新詮釋着「紅色企業」的擔當。

文旅融合:傳統與現代的「交響共鳴」
在鄂爾多斯康巴什區的烏蘭木倫湖畔,800架無人機編隊騰空而起,如繁星點點在夜空鋪展,相繼勾勒出「暖城雙擁 榮耀八一」「致敬最可愛的人」等字樣,以及航母、坦克等軍事元素圖案,每一幕都飽含着對人民軍隊的崇高敬意。隨後,一級燃放標準的焰火秀登場,七彩祥雲、煙花瀑布等壯觀景象如漫天銀河,將整座城市籠罩在溫暖絢爛的光芒中。本次焰火秀以「焰火+無人機+光電」的多元藝術形式,打造天地一體的震撼效果。而在包頭市達茂旗希拉穆仁草原,沉浸式體驗草原文旅的獨特魅力。從入住傳統蒙古包到觀賞震撼實景演出,從靜待草原日出到探訪特色奶製品企業,採訪團深刻感受到這片草原以文旅產業為引擎的蓬勃發展活力。
傳播迴響:三千里外的「共振效應」
六天的採訪活動中,來自粵港澳、長三角及內蒙古當地近30家媒體的40餘名青年記者和網紅,深入呼和浩特、鄂爾多斯、包頭三地開展深度採訪。他們將目光聚焦內蒙古在能源產業、生態治理、文旅融合等領域的高質量發展成果,關注內蒙古與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的區域聯動成效及協同發展機遇,以全媒體視角展現內蒙古的發展活力與潛力。截至8月4日,各媒體通過報刊、電視、客戶端、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微博、臉書、小紅書等平台及個人社交媒體賬號,播發推送近300篇(條)形式多樣的視頻、圖文等全媒體作品,全方位展示草原新貌、北疆新發展與合作新機遇。
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標誌着「粵港澳大灣區媒體聯盟」跨區域聯動交流邁出新步伐。參與採訪的記者們紛紛表示,此行收穫豐碩,原來內蒙古不僅有草原和農牧業,更有豐富的物產能源與先進的科技資源,期待通過報道向海內外受眾傳遞內蒙古的獨特魅力與發展機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