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姚進 衡陽報道)8月2日,「抗戰勝地、三湘新貌——2025年海峽兩岸記者湖南行」聯合採訪團抵達衡陽,這座城市是當年國民政府唯一授予「抗戰紀念城」稱號的英雄之城,這裏有國民政府在大陸唯一的紀念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南嶽忠烈祠。

採訪團在南嶽磨鏡台合影留念。(主辦方供圖)

南嶽忠烈祠祭英魂

2日下午,採訪團一行來到忠烈祠。忠烈祠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南嶽衡山香爐峰下,1938年籌建、1943年建成,是我國建築最早、規模最大的抗日戰爭紀念地之一,也是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紀念地之一。

據介紹,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曾在2023年回衡陽祭祖,並來到南嶽忠烈祠祭奠抗戰烈士。

忠烈祠七七紀念碑。(香港文匯網記者姚進 攝)

祠宇周圍青山中分布12座個人墓和7座集體墓,抗戰中22次正面大型作戰及全國共計近4萬次戰鬥的犧牲將士「一體入祠祀享」。

忠烈祠由祠宇和墓葬兩大部分組成,包括牌坊、七七紀念碑、紀念堂、紀念亭和享堂等,採訪團一行來到享堂內,向靈位行鞠躬禮,並敬獻花束。

8月3日上午,聯合採訪團成員又來到衡陽市岳屏公園,在衡陽抗戰紀念城碑前,肅立鞠躬、躬獻花籃。

採訪團一行在忠烈祠向犧牲英烈獻花。(香港文匯網記者姚進 攝)

講解員介紹,衡陽保衛戰史稱衡陽會戰,歷時47天,國民黨軍傷亡1.5萬餘人,日軍傷亡4.8萬餘人,戰損比達一比三,是中國抗戰史上以寡敵眾的典型戰例,給予侵華日軍沉重打擊,被西方媒體譽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

在參觀過程中,來自台灣的《觀察》雜誌社採訪主任陳淑英表示:「我希望能通過這次聯合採訪的機會,回去多做一些報道,讓他們能夠知道和了解先賢烈士們的事跡。通過最近幾天的走訪,特別是在忠烈祠祭拜之後,特別感動,特別敬佩先賢烈士們的付出和犧牲,才有我們今天的安居樂業,所以我更加覺得兩岸同胞們應該更加團結、更努力,一起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衡陽船山時間谷鐘錶產業園手錶產量佔全球10%。(香港文匯網記者姚進 攝)

感受80年前的「小上海」

在衡陽建湘工業文化街區,採訪團開啟了一場穿越時光的奇妙之旅。講解員告訴記者,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衡陽這座城市見證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工業史詩。

抗日戰爭爆發之初,長江以北各地的廠礦企業大多向西南轉移,衡陽作為湘桂線與粵漢線的樞紐,以及西南公路網中心,水路也較為便捷,溝通着中國東南與大西南,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從1938年起,陸續有數十個企業遷至衡陽,截至1943年3月,衡陽規模工業企業達215家,一時之間,衡陽成為大後方重要的工業集聚地,工業總值位列全國第二,被譽為「小上海」。

然而,47天的血戰讓衡陽這座名城被夷為平地,全城5.3萬座建築被摧毀殆盡,「小上海」滿目瘡痍、化為泡影。

兩岸媒體人參觀了解抗戰期間舉辦南嶽軍事會議的情況。(香港文匯網記者姚進 攝)

如果說建湘工業文化街區讓採訪團看到老工業基地的輝煌過去,那麼船山時間谷鐘錶產業園就讓採訪團感受到了衡陽這座千年名城在新時代發展中所迸發的澎湃動力。

作為「中國鐘錶產業基地」、全國唯一的鐘錶全產業鏈項目集群,從2022年10月進駐第一家鐘錶企業,截至目前,已有142家企業入駐,產業鏈的錶殼、字面、錶帶、底蓋、機芯、電鍍、五金、模具、物流等環節已基本形成閉環,時間穀日產手錶高達30萬隻,產品遠銷俄羅斯、印度、中東、迪拜、東歐、東南亞、非洲等83個國家和地區。產業園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園區手錶產量大約佔全世界產量的10%。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