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科技競賽的浪潮下,特區政府正積極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全力構建國際級創新科技樞紐,為本港經濟轉型注入強勁動能。行政長官李家超昨出席活動時形容,北都發展是重中之重的工作,特區政府會大力推動在北都引入高端及含金量的產業。而作為香港回歸以來最大型基建項目,北都的成功需要業界通力合作,從政策推動到企業投入,從學研轉化到社區參與,這片土地正孕育無限可能。有學者認為,唯有政、企、學、社持續協作,才能讓創科真正扎根,推動香港邁向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業俊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標誌着香港創科進入新階段,不過創科不時會遇到「落地」困難,香港科技大學創業中心便積極聯同商界及社區,推動「產、學、社」合作模式,讓創企從社區發掘市場機遇。
創科不是「象牙塔」 成品需「貼地」
科大創業中心總監凌恒然教授認為,人是科技的最終用戶,科技則是為改善人類生活而發展,因此創科最重要是先發掘市場需要,而社區正是龐大市場;當創企了解社區的痛點和實際需要後,便可據此研發解決方案,滿足市場需求,讓創科產品更「貼地」。此外,社區亦可作為創企的試驗場景,測試產品的實際應用並獲得意見回饋,讓創企逐步改良產品,最終可以推出市場銷售。同時,將科技帶入社區,讓各界明白創科並非「象牙塔」內的研究,而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都有機會用到和體驗到,讓社區逐步接受和信任新科技,才可建立長遠健康的創科生態。
對於本港創科生態發展情況,凌恒然指出,近十年本港創科生態急速發展,無論特區政府、數碼港及香港科技園都推出各項激勵創科的政策,並提供大量資源援助學生進行創科項目。創科是團隊合作,需要不同年紀、知識及界別人士共同參與,香港的創科優勢在於,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匯聚全球各地人才,為創科產業帶來活力。此外,不少海外企業來港發展,正因為香港鄰近大灣區內地城市,企業可以善用內地供應鏈物美價廉的優勢,快速測試並「落地」產品。
至於培育創企及創科人才方面,凌恒然續指,初創除了需起動資金,亦需要行業顧問提供專業意見和指導,為其指出市場需要及實際應用相關科技的情況;同時,初創需要擴闊人脈網絡,包括生產商和投資者等。而大企業作為支援者,則要為創企提供應用場景及試錯空間。她相信,栽培新一代創科人才要由「種子」開始,讓青少年從小認識和接觸科技,培養他們的創科思維、興趣、習慣、自信及勇於嘗試的精神,否則等他們進入大學後才突然要求他們創科就太遲。
初創:融資困難 投資池需擴大
初創公司Seekr聯合創辦人兼首席營運官Lamia Sreya Rahman表示,香港的創科生態非常獨特,擁有數碼港、科技園和大學支持,為大量科技研發提供資金,支持大量初創企業發展,但需要更多策略性投資。另一方面,創投(VCs)非常注重初創的發展歷程,並不總是適合社會企業,而香港市場的天使投資者又非常保守。然而,現時市場發生巨大轉變,大部分初創資金或投資都來自沙特阿拉伯和迪拜,香港在創投方面需要急起直追。事賓上,初創企業起步時,總會面對資金困難,導致無法打造產品原型、缺乏人才,以及無法獲得企業客戶信任,因為企業不相信創企有足夠資源來完成項目。所以投資,尤其是在早期階段是至關重要,因此香港需要擴大對初創企業的投資池。
企業建平台 讓年輕人體驗科創
另外,企業投入方面,信和集團為配合北都創科政策,去年將旗下「信和創意研發室」及創科交流網絡「The Spark」由觀塘搬遷至元朗,作為集團在北都的部署之一,同時把創新科技融入日常生活並聯繫社區的平台;近日亦舉辦「One North創科AI夏令營」,讓青少年免費接觸創新科技,培養他們的興趣和創新精神,共建北都智慧社區。信和集團可持續發展及創新副總經理郭鎧怡表示,打造健全的創科生態,除了要有政策支持以及資金、土地和人才等硬件配套,亦需要社會各界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讓創科「落地」。
郭鎧怡認為,「創科與不同年齡及界別人士都息息相關」,她提到集團最近舉辦「One North創科AI夏令營」,作為北都首個以AI(人工智能)為主題的大型教育體驗活動,匯聚逾30個跨界夥伴,歷時逾半年籌備。活動透過讓區內兒童及青少年免費參加各種沉浸式科技體驗、互動工作坊及AI技術展覽等前沿科技,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與探索精神,將創科帶入社區之餘,同時讓社區各界從不同層面參與北都創科發展。她認為,香港樂齡科技、環保科技及健康科技都大有可為,集團在未來會舉辦更多聯繫社區的活動,透過公眾教育和各種跨界別合作,將創科帶入社區和日常生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