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楊韶紅 郭濤 甘肅武威報道)「這是我第一次住帳篷,感覺特別奇妙。大草原曾是我反覆嚮往的地方,只有親自來過,才能真正理解祖國山河的壯麗。」來自聖公會諸聖中學的沈子晴說。8月2日,由甘肅省委統戰部、香港甘肅聯誼會主辦的「相約如意甘肅·厚植愛國情懷」第二屆香港青少年國情研學活動走進甘肅武威,研學團先後探訪了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天祝藏族自治縣、西藏歸屬中央政府行政管轄的歷史見證地涼州會盟紀念館、有「隴右學宮之冠」之稱的武威文廟及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的出土地武威雷台漢墓,用青春視角記錄下對多元文化的感悟與對家國情懷的思考。

對於首次到訪甘肅的陳曾瀚而言,這裏的一切都打破了書本上的刻板印象。「以前總以為甘肅乾旱炎熱,來了才發現氣候特別舒適,風景更是超出預期。」這位來自東華三院張明添中學初一的學生興奮地說。在他眼中,甘肅是一座「移動的博物館」,「涼州會盟紀念館的文物、少數民族的生活場景,都是在香港看不到的珍貴素材,能幫我填補很多歷史知識空白。」
即將升入高一的沈子晴則對自然奇觀情有獨鍾。「大草原的遼闊、多樣地貌的雄偉,完全是『教科書級』的震撼。」她坦言,此前只能在網絡上嚮往的風光,如今親身踏足,才真正體會到「祖國大好河山」的分量。兩位學子都提到,當晚的藏式帳篷體驗是行程中的「驚喜亮點」——第一次住進帳篷、第一次跟隨節奏跳起鍋莊舞,陌生又親切的氛圍讓他們瞬間融入。「跟着老師學舞步時,旁邊的大哥哥還誇我跳得好,那種被認可的感覺特別棒。」沈子晴笑着回憶。陳曾瀚則對互動環節印象深刻:「以前只能在屏幕上看民族歌舞,現在能和當地人一起跳,這種交流太真實了。」

在涼州會盟紀念館,770多年前的故事讓兩位香港青少年深受觸動。「這裏展現了56個民族的交流交融,不同文化融合才形成今天的中國。」沈子晴感慨道,這種沉浸式的歷史教育,讓「文化認同」「祖國認同」不再是抽象的詞語,「不管我們來自哪裏,心都是中國心。」陳曾瀚則從文物中讀出了歷史的厚度:「通過這些實物,能清晰看到西藏與其他地區的交往史,比課本上的文字更有說服力。」

沈子晴還向記者分享了她去年來甘肅研學後的「連鎖反應」:「同學們聽完我的分享,都吵着想來甘肅。畢竟語言描述再生動,也比不上親自體驗。」她特別提到去年紅色革命主題的研學讓自己受益匪淺:「作為中國人,必須知道祖國如何一路走來,才能明白今天的繁榮多不容易。」

陳曾瀚則希望成為「文化傳播者」,他表示會把所見所聞詳細分享給同學、家人和朋友。「我會告訴他們我在這裏玩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用最清楚的語言讓他們明白,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又充滿樂趣的經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