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喬輝、王月)8月3日,「同心築夢 共謀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內蒙古行聯合採訪團走進包鋼集團,探尋這座有着70年歷史的「紅色鋼城」如何在新時代為國家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記者們在包鋼稀土鋼板材廠熱軋車間看到,高溫軋機吞吐着通紅的鋼坯,機械臂精準作業,智能顯示屏上數據流實時跳動。「稀土在鋼材裏可不是簡單的添加劑,它就像一把精準的『調控鑰匙』。」熱軋作業部工藝工長王嵩向記者們展示着剛下線的稀土鋼板材,「我們花了三年時間,通過上千次試驗,才把稀土成分控制精度穩定在0.005%以內。」

作為國家稀土鋼研發的核心陣地,包鋼將稀土這一「國寶」與鋼鐵深度融合。王嵩團隊攻克了稀土鋼熱變形抗力大、軋制窗口窄等難題,通過優化軋制節奏和冷卻制度,讓稀土均勻分布於鋼中,使產品強度提升15%以上,耐腐蝕性顯著增強。「現在這些鋼材正用於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大灣區的很多項目都有我們的身影。」王嵩的話語中透着自豪。從「鋼與稀土」的跨界融合,到產品向高端製造領域延伸,包鋼用技術創新詮釋着「紅色企業」的擔當。

包鋼集團,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在民族地區建立的第一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自1954年在戈壁荒灘中打下建設的第一鏟起,便承載着國家工業發展的希望。1959年,包鋼一號高爐提前一年建成投產,流出第一爐鐵水,結束了內蒙古「寸鐵不產」的歷史,這一歷史時刻,不僅是包鋼發展的里程碑,更是新中國民族地區工業發展的新起點。在黨中央的號召下,全國各地紛紛調物資、保運輸、給技術、派人才,僅用五六年時間,包鋼這一大型鋼鐵聯合企業便拔地而起,彰顯了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70年來,包鋼飛速發展,累計產鋼近3億噸、實現利稅1000億元以上,拉動9萬多家企業合作共贏,有力支援了國家經濟社會建設,挺起了中國工業的脊樑。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鐵路,三分之二的鋼軌來自包鋼;世界首個沙漠環線和若鐵路段,包鋼全線供軌;「西氣東輸」工程、各大油田以及鋼結構領域,包鋼的無縫鋼管佔據一席之地 。這些成就,見證了包鋼在國家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進入新時代,包鋼緊跟國家發展步伐,以創新驅動發展,在稀土鋼研發與應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包鋼依託「世界稀土之都」白雲鄂博,創新研究稀土加入鋼中的工藝,接連突破多項關鍵技術難題,利用稀土鐵合金生產的7個大類、61個品種稀土鋼產品,已廣泛應用於大興國際機場、中俄東線和陝京四線輸氣管道、「中國天眼」FAST大射電望遠鏡觀光橋樑等諸多舉世聞名的項目,以及汽車、家電等工業領域和全國近三分之一的鐵路鋼軌。包鋼稀土鋼品牌價值高達208.37億元,成為中國鋼鐵工業的一張亮麗名片。
在稀土功能材料領域,包鋼同樣成績斐然。從我國第一顆地球軌道通信衛星成功發射,到多次載人航天任務圓滿成功,均使用了包鋼集團研發製作的稀土永磁環,相關技術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並孵化出世界最大稀土永磁材料製造基地。新一代超晶格高容量La-Y-Ni系稀土儲氫合金材料,獲得中國、日本和美國授權發明專利,打破其他國家在稀土儲氫合金材料領域的技術壟斷。
如今,包鋼已擁有包鋼股份和北方稀土兩個上市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稀土工業基地和中國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包鋼將繼續秉承「齊心協力建包鋼」的奮鬥精神,向着更加輝煌的未來奮勇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包鋼力量。
此次粵港澳大灣區媒體走進包鋼,不僅深入了解了包鋼的發展歷程和成就,也看到了新時代背景下,國有企業如何通過創新驅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國家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未來,包鋼的發展將繼續吸引各界目光,其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等方面的探索,也將為其他企業提供寶貴的經驗借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