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威脅將對進口藥品徵收高額關稅,聲稱此舉可以「降低藥品價格,增加美國的國家安全」。對此,有醫藥行業的專業人士認為,在複雜的供應鏈和美國本土的高昂生產成本面前,這兩個目標都難以實現,而關稅政策本身還讓美國醫藥行業和企業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受藥品關稅威脅,美國醫藥保健類股票8月1日普遍下跌。多家美國醫藥企業已表態,將在美國本土加大投資,以避免被徵收關稅——強生將投入550億美元加強本土生產和研發;禮來公司則表示將斥資270億美元在美國新建四家製藥廠;另外,跨國製藥公司阿斯利康稱將投資500億美元擴大藥品生產。目前在美藥企計劃投資總額或超過2500億美元。
但相關專家表示,美國藥企的這些舉措可能不會減少美國對外國關鍵醫藥成分和藥品的依賴,也不太可能降低美國消費者的健康成本。
美藥學專家:製藥供應鏈回流美國難度大風險高
猶他大學健康中心的副首席藥學研究員艾琳·福克斯表示,目前製藥行業已經高度全球化,大量藥物原料和成品藥的產地遍布世界各地,複雜的供應鏈並非白宮的一紙行政令就能實現完整遷移。
與此同時,一些製藥公司還考慮到在美國本土投資建廠需要耗費巨資,但能得到的回報卻不成比例,這明顯是一筆虧本的投資。
此外,建立完整的供應鏈設施需要耗費數年的時間,而美國關稅政策反覆和不確定性很難讓製藥企業作出這樣的長期投資決定。
美醫藥行業人士:美國消費者難從「美國製造」中獲益
此外,特朗普政府聲稱的「降低藥價」也難以實現。荷蘭國際集團全球醫療保健部門負責人斯蒂芬·法雷利指出,即便製藥公司實現了在美國本土建廠,但在美國生產需要的人力、電力、運輸等成本也遠高於其他國家,「美國製造」未必價格實惠。
而美國藥品市場的很大一部分份額都被仿製藥佔據,這些仿製藥廠商的利潤空間很小,它們更不會選擇把工廠遷移回美國,面對高額關稅,它們更可能選擇撤出美國市場,從而加劇美國的藥品短缺,進而推高藥價,這些代價最終都將在消費者的賬單上體現。
(來源:央視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