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若璋)2025年7月,Spotify(全球最大音樂流媒體服務平台)華語歌手月聽眾榜單更新:中國內地新生代音樂人攬佬以302.2萬聽眾量登頂,其作品《大展鴻圖》躋身Spotify全球飆升榜前50名,成為唯一月聽眾突破300萬的華語歌手。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在缺乏國際化唱片公司支持、沒有全球級宣發預算、團隊僅有三四人的背景下,《大展鴻圖》憑借短視頻二創裂變傳播,成功印證了全球青年音樂文化的趣味共鳴。中國新聲代不盲從西方創作模式,「玩」出國際聲量,闖出全球演出新版圖。

●攬佬深受粵語歌影響。(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若璋 攝)

攬佬的巡演從東南亞啟程,隨後赴英國、美國、日本等地,攬佬的海外邀約已排至明年歲末。眾多海外歌迷主動探究中華文化中 「道」 與 「義」 的深層內涵,試圖解讀《大展鴻圖》MV 畫面裏的隱喻符號,深挖歌詞背後的深意。舞蹈編排與 MV 影像為這首歌注入全新生命力後,其掀起的全球熱潮看似出乎意料,細究卻在情理之中。雖是以嘻哈音樂的常規手法演繹,但攬佬的作品讓全球歌迷看到了中國新生代音樂人的獨特表達——我們不再盲從西方既有的創作模式,而是勇敢玩出自己的態度,唱出能引發共鳴的音樂故事。

對於此次走紅,攬佬始終強調得益於社交平台算法與當下時代機遇。與此同時,外界盛傳攬佬單曲版權收入高達上億。攬佬此前在微博公布專輯成績:《八方來財》全網總播放量超100億次,但否認網傳上億版稅,認為過於誇張。他務實回應收入增長:「以前點20元外賣,現在可以點90元的。」

「但中國內地音樂人的版權收入,與全球其它地方完全是兩個世界。」相較於外界對其個人收入的關注,攬佬則指出:若同屬爆款歌曲,中國內地歌手版稅收入必然是全球最低。他舉例稱,海外歌手或可獲50萬元版稅,而內地歌手僅得10萬元,「只因我們來自中國內地」。攬佬認為,相比聚焦個人收入,內地音樂版權待遇的行業現狀更需被看見與被討論。

「當僅因『中國內地音樂人』身份就只得10萬元待遇時,我們渴望改變現狀。」攬佬表示,這並非抱怨,而是呼喚公平機制。當然,環顧內地音樂行業,普通音樂人低收入仍是普遍現實。

冀喚起對原創尊重

「但好消息是,如今每在卡拉OK演唱一次歌曲,歌手即可獲得0.5元版稅。」攬佬指出,這對眾多內地歌手而言是筆可觀收入,這得益於KTV管理體系與流程的規範化發展。「歌曲點播次數均被實時精準記錄。」他與團隊期待,這把「行業熱火」能喚起行業對原創者更多的尊重與激勵。

「我的創作不是簡單復刻,而是採樣——這是嘻哈文化的重要內核。」攬佬習慣聽經典老歌,並自然地從中採樣創作。在自己熱愛的音樂基底上揮灑靈感,於他而言是種享受。「對我們來說,創作無需刻意打磨。」靈感閃現時提筆即成,無需反覆思量。新生代音樂人篤信,過度雕琢反而會削弱嘻哈音樂的精氣神。

在爭議中站穩腳跟

攬佬堅信:好的音樂應在「玩」中誕生,而非大費周章地製作工業化的流水線產品。「一開始我是被罵出名的。」攬佬坦言爭議帶來關注度,隨之而來的是追捧與批評的交響,「就在這此起彼伏的聲音裏,我站穩了。」

《大展鴻圖》《八方來財》的傳播軌跡印證了這點:從國內社交平台爆火,到海外發酵,最終回流形成聲浪。「我是被時代選中的,若沒有發達的社交媒體生態,我可能還在打工。」

社交平台的包容性改變了他的命運軌跡,超越周杰倫的成績足以讓多數歌手連發十條朋友圈慶賀,但攬佬與團隊只簡單地分享了一份「戰績簡報」。在攬佬看來,許多事不必過分較真。他分享自己的人生哲學:越執着越失真,越較真越難收穫驚喜。這份平常心的背後,攬佬強調他的「玩心」也是有前提的。

從嶺南文化汲取養分

「有了好的基礎訓練後,才能玩得盡興。」他比喻道,如同武術功夫皆需苦練基本功,後續招式變化都是個人風格的展現。身為在嶺南大地長大的小孩,攬佬說,粵劇的鑼鼓聲與街頭巷尾的嘻哈節拍都是日常的耳濡目染。戲曲的隨機浸染與音樂的被動接收,恰似空氣般自然滲透:主動走進戲院是父母長輩們的選擇,但穿行巷弄時飄入耳中的潮流經典,歸家後祖輩哼唱的腔調,母親車載音響裏的嘻哈律動,都是日常生活的無形滋養。

「生長於此的人們唱的歌能讓全球年輕人共鳴,也不用大驚小怪。這片土地本就具備與世界對話的深厚底蘊。」攬佬如此看待他和自己音樂的來處。

海內外民眾性情相通 是時候「反向輸出」

在社交平台的實時互動中,攬佬的《大展鴻圖》《八方來財》意外成為全球年輕人的社交暗號。海外聽眾不僅相信攬佬用音樂講述的故事,更因影像畫面對濃郁 「中國味」 產生了濃厚興趣。

七月,一直在路上。一周三四個城市的演出,攬佬在高鐵、飛機上的時光,聽的最多的就是香港的老歌,但這絕非是懷舊情結,「我着迷於粵語歌的獨特年代感,那個年代的編曲手法與今迥異,也會積極思考,這些與當代流行樂的差異。當然,我也聽那些大家覺得爛俗的歌,喜歡在怪異作品中尋找創作依據。」

攬佬坦言,並不喜歡外界簡單粗暴地用「土」和「洋」來評價一首歌。而今《八方來財》和《大展鴻圖》已然成為全球年輕人的社交暗號——旋律響起時,身體便不自覺地隨節拍舞動。內地密集巡演告一段落,攬佬返粵小憩,隨後便赴寶島台灣演出,而後踏上世界巡演的征途。「從東南亞啟程,隨後英國、美國、日本……好像這一輪只有非洲、南美洲、南極沒有到達。」經香港文匯報記者追問方知,攬佬的海外邀約已排至明年歲末。

「其實就是上班。」攬佬語氣平淡如白粥。於他而言,演出結束回酒店打局遊戲,便是莫大的快樂。談到成名曲,他直言不諱:「連唱兩年多,就像一日三餐頓頓食白粥。」但數據與榜單催人奮進,攬佬自認能抵禦名利誘惑,堅信黃皮膚照樣能登頂世界。

享受海外的即興現場,攬佬也會有一種不自覺的責任感:嘻哈音樂長期仰望西方的時代已然轉向。被問及這種文化自信的根源,攬佬淺笑:「多讀歷史,自會深感吾輩不凡。」

作為互聯網原住民,攬佬與夥伴們始終相信本能直覺。「網絡時代,熱愛觸手可及。」95後的他亦發現,傳統存續至今自有其精妙,國家發展至今更喚醒了他們的文化自覺——是時候實現「反向輸出」了,不必接受被定義的「經典」,找到自己所愛,才會真的收穫「熱愛」的驚喜。

回憶成長軌跡,這個曾在劇組跑龍套、電力基層打雜的年輕人,最終在音樂中找到歸宿。外界讚他將廣東土著生活以流行音樂形式進行廣泛臨摹、復刻。談及創作初心,他道:「只是想家而已。」他把生活經歷揉進嘻哈框架,融入20%—30%個人特色,意外創造出全球共鳴的作品。如今,憑借兩張專輯,個人風格已成。實踐也讓他自信,全球各地民眾性情相通,不過是地域溫濕度、緯度差異孕育不同文化,但對音樂作的厚重鼓點以及歌曲容納的氣質都有此共鳴。

關於未來,攬佬顯得隨性,他透露第三張專輯是後年的事。攬佬對「能否突破個人風格」,繼續引領風潮看得很淡:「有些事情有就是有,沒有也還是要繼續做。」他坦言音樂是其唯一的強項,未來計劃簡單明確:一條路走到底看看。

被問及是否會參加流行音樂節目,他拒絕得乾脆:「保留一點神秘感對自己、對創作都是一種保護。因為我去跟別人拉近距離,我就成網紅,我就要做明星的感覺。這沒有很多意思,我還是想用作品和大家交流。」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