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寶峰 北京報道)在文學文本中,絳珠仙子為報恩情流盡畢生之淚;在舞台幕布後,導演李超則為鑄造一部舞劇經典也常常淚濕衣襟。在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導演心中,舞劇《紅樓夢》應該像文學文本一樣精彩甚至經典,而舞者的肢體與靈魂更應達成更高維度的協和統一。正是在這樣充滿極致感的追求下,江蘇大劇院原創舞劇《紅樓夢》甫一推出,便成為觀眾的「寵兒」,甚至引發了「一票難求」的盛況。

●導演李超是中國著名青年舞蹈家。受訪者供圖

8月8日至10日,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國風國韻飄香江」系列將攜這部新經典亮相香港中華文化節,與廣大香港觀眾見面。為此,香港文匯報近日在北京對導演李超進行了獨家專訪。他表示:「這台舞劇的核心意旨是要完成一次傳統題材的現代性表達。我們不僅在感官上還原了人們心中的金釵形象,更希望去探索每個生命個體的存在性。與此同時,我們還想展現當代中國舞者的精神面貌與審美表達。」李超說,十分期待舞劇《紅樓夢》能與香港觀眾達成一次高質量的互動。

●舞劇《紅樓夢》排練現場。受訪者供圖

真正的藝術家一定會讓淚水流向自己的靈魂之作。舞劇《紅樓夢》之於李超,正是如此。對話剛剛開始,當談及這部作品的幕後創作時,李超便哽咽難語。因為只有他自己知道:為了在舞台上呈現這部「世情」經典,他傾注甚至掏空了自己心靈最深處的全部情愫。用李超自己的話說,「一方面,我想借助女性的視角去叩問這個世界,另一方面,我還想借助這部作品,展現中國當代舞者的審美表達。」

●李超指導舞者們排練《紅樓夢》。受訪者供圖

重現經典質感 鏈接當代情感

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峰之作,《紅樓夢》每次被其他藝術形式改編,都會引來廣泛關注和審視。因此,要完成一部舞劇版《紅樓夢》,對李超而言,既是一次令人興奮的挑戰,也是一場結果難料的征途。

「這台舞劇的核心意旨是要完成一次傳統題材的現代性表達。」李超略作思忖後總結道:「我們不僅在感官上還原了人們心中的金釵形象,還要呈現出《紅樓夢》本身的文學質感,並借助那些女性的視角,去叩問世界,去探索每個生命個體的存在性。與此同時,我們也想透過這部作品,展現當代舞台上中國舞者的精神面貌與審美表達。」

●舞劇《紅樓夢》美輪美奐。受訪者供圖

與熒屏藝術不同,舞台藝術的一個獨特之處就在於它的互動性。而這自然也成為李超版《紅樓夢》的鮮明特色。「我們不是精準復刻原著中的每一處細節,而且演員每一場的身體與情緒都會有所不同,但重要的是,這是一部有溫度的作品,它始終和觀眾站在一起,它與現代社會和當代人的情感有着深切的關聯。」

迴環相照 創新演繹經典

創新是每位藝術家都難以抑制的內心衝動,李超也不例外。尤其面對《紅樓夢》這樣一座巍巍山巒,如何在尊重原著的同時帶來一種與眾不同的新鮮感?便成為困擾李超許久的難題。一次,在不經意翻讀原典的時候,原著「章回體」的小說結構突然像電流一般觸到了李超,「舞劇能不能也採用『章回體』來進行結構?……」於是,一個大膽的創想開始醞釀成形。

●舞劇《紅樓夢》敘事上富有中國傳統小說的結構特色。受訪者供圖

傳統舞劇通常都採用「起承轉合」的結構方式,並將《天鵝湖》《胡桃夾子》等奉為標準範本。但受《紅樓夢》文本的啟發,李超決定採用一種「迴環照應」的全新體例。「前面有《葬花》,我在後面就設計一出《花葬》;前面有《遊園》,後面就會出現一出《團圓》,凡此種種,我想通過新場景與經典場景的對照,完成今人與歷史的一次對話。」

從《杜甫》到《花木蘭》,再到《紅樓夢》,李超的創作軌跡似乎總會與傳統文化不期而遇。對此,李超也覺得十分巧合,「我從未刻意去摸索這條道路,但我的確總能被那些傳奇故事、英雄人物所吸引,並與他們的內心產生某種奇妙的鏈接。儘管我的經歷沒有他們那樣豐富,但每當這種鏈接搭建起來的時候,我就會產生一種創作的衝動,期冀借助他們的視角,去見天、見地、見眾生、見自己。」

稱讚香港舞蹈界旺盛創作力

談及此次來港演出,李超也表達了強烈的期待。「其實,《葬花》這個片段去年曾在香港有過一次『小秀』,現場反響也非常熱烈。於是,這次我們準備全本來港,完整地為香港觀眾奉上全劇。為此,我們也在舞美等技術層面做了大量調試,並期待與香港觀眾達成一次高質量的互動。」

●舞劇《紅樓夢》的舞美亦可圈可點。受訪者供圖

因為青年時代曾在廣州讀書,所以李超早年便到過香港。「香港既有強烈的現代感,也有濃郁的市井氣息,這一點讓我感覺非常神奇。後來,從事舞蹈專業之後,我也與香港舞團有過交流切磋。當時我們創作一部戲,需要幾年的周期,而香港舞團一年就可以排演兩部大戲。這讓我對香港舞者們旺盛的創作能量欽佩不已。」

「對於把傳統作品帶上香港舞台,外界還曾擔心在這樣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地方,觀眾會不會不感興趣。」李超笑着說,「經過幾次接觸,我明顯地感覺到,香港觀眾對於傳統文化的了解和需求,遠比外界想像的要深刻和強烈得多。以至於香港同仁們對於傳統經典的解讀和保護,亦令我十分感佩。」

台下是密友 台上如暴君

《紅樓夢》構築了一座「世情」大觀園,也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女性形象。談及哪個人物是「心中最愛」,李超坦言答案並不唯一。「最早的時候,我很喜歡林黛玉。她身上的孤獨感,相信能引發很多人的共鳴。但後來,史湘雲的陽光燦爛帶給我極大的溫暖,甚或是一種救贖。再後來,隨着年齡的增長,特別是開始創作舞劇後,我越發能夠與王熙鳳產生共情。她的果決與作為,都帶給我很深刻的啟發。」

●一群風華正茂的年輕舞者再造「大觀園」。受訪者供圖

很多人都非常好奇:為什麼一位男性導演,而且如此年輕,卻能對女性題材有如此精準的理解與掌控?「事實上,從兒時起,我就對女性情感有一種敏感的體察。特別是我的外婆,當時她擺過一個小攤,每當看到我路過,她就會抓上一大把瓜子,塞進我的兜裏。雖然她的能力僅止於此,但我深切地感受到她已經把她最好的東西給了我。」

在生活中,李超也是一個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每當同事中有誰生病或者遇到困難,他都會主動幫忙,送去溫暖。「舞團的姑娘們都叫我『婦女之友』。」李超笑着說,不過,雖然私下裏都能打成一片,但一旦走上排練廳,自己立刻就會變成「殘酷的暴君」,對藝術創作絕不會含糊半點。

為紅樓變成「24小時工作狂」

在舞蹈圈,李超可謂少年成名。作為極具天賦的舞者,他從小便展現出超常的舞感,並且在各路「舞林大會」上頻頻拔得頭籌。更難能可貴的是,李超還是一位喜愛思考的舞者,這也為他後來轉向編舞與導演工作奠定了基礎。

作為舞者,舞台上的李超以「柔」著稱。作為導演,舞台下的李超卻以「硬」聞名。「姑娘們經常被我說哭,也許因為我深諳舞者的情緒起伏和身體律動,所以我每每能夠精準戳到每一位舞者的痛點。當然這也是我和演員們共同完成一部好作品的必經之路。」

為了將《紅樓夢》打磨成精品,李超坦言自己幾乎變成了「24小時工作狂」。「每天一睜眼,就要快速收拾停當,趕往排練廳。工作間隙,為下一段時段的排練做預熱和案頭。等中午演員們都去吃飯,我繼續窩在排練廳,一個飯團、一杯咖啡了事。白天排練結束,大部隊散場,我就開始排solo和雙人舞。全部排練結束,我會給每一個工種打電話:舞美怎麼樣?音樂調好沒?服裝到位沒?道具改完沒?……等夜裏躺在床上,腦子卻根本停不下來,還要想明天的整體安排。所以做舞劇真的是一項24小時的工作。」

悲天憫人客 獨行男舞者

儘管辛苦異常,但李超仍然樂在其中。「每當我靜下來,想着或者看着舞台上的律動,那感覺就像吹進屋裏的一陣微風,讓我感到一種極致純粹的舒暢。」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自己,李超的選擇讓人出乎意料——「底色悲涼」。

但仔細想來,事實又的確如此。他有着超乎年齡的成熟,更天生帶有悲憫的情懷。比如,他最欣賞杜甫的人生,最喜歡余華的小說,總樂於在最底層甚至最落魄的物事上,體察生命之不易與生活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李超的氣質與《紅樓夢》有着深刻的契合。

「我酷愛旅行,並且喜歡獨行。」李超暢言,自己去年隻身前往柏林,探尋現代藝術的緣起,同時激發自己創作舞劇的靈感。「下一站,我可能獨自去冰島,那邊或許很孤獨,但我恰恰想用孤獨來治癒孤獨,抑或與自己達成一種和解。」

「這樣說,會不會有一些矯情?」說罷,這個年輕的舞蹈家爽朗地大笑起來。

中華文化節2025:江蘇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

時間:8月8日、9日 晚上7時30分

   8月9日、10日 下午2時30分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人物簡介】

李超,青年舞蹈藝術家,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曾獲第五屆首爾國際舞蹈比賽個人表演金獎,第十六屆「文華大獎」,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三屆舞蹈「荷花獎」舞劇獎,第十三屆舞蹈「荷花盃」當代舞荷花獎,第四屆、第五屆 CCTV電視舞蹈大賽金獎,第九屆全軍文藝匯演金獎等。

曾受邀赴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比利時歐盟總部,以及新加坡、日本、韓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亦曾受邀於芬蘭庫奧皮奧藝術節、香港城市當代舞蹈節、國家大劇院精品劇目展演周、上海國際藝術節等演出。

代表作品包括:民族舞劇《紅樓夢》;舞劇《杜甫》《花木蘭》《天路》《絲海夢尋》《總有一個宇宙等地球回家》;舞蹈劇場《大飯店》;舞蹈《灣》《遊園》《花葬》《楓》《麗人行》等。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