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原定「對等關稅」暫緩期限周五(8月1日)到期前,簽署新行政命令,對92個貿易夥伴徵收10%至41%關稅,針對部分貿易夥伴的稅率較4月公布時有所增加。白宮表示,新措施將延後至8月7日生效。《衛報》等傳媒分析,大舉加徵關稅是特朗普重塑全球經濟的最新嘗試,不過再度拖延暫緩期限,顯然是為便利與貿易夥伴進一步談判。

依照新行政命令,美國對瑞士出口商品徵收多達39%關稅,對加拿大的關稅比例也從25%增至35%。針對巴西的關稅稅率雖定為10%,但特朗普早前簽署另一項命令,要求對特定巴西商品徵收高達40%關稅。其他屬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夥伴中,南非面臨30%關稅,印度面臨25%關稅。
貧窮國家遭徵懲罰性關稅
全球數個貧窮且深陷衝突的國家,反而遭遇懲罰性關稅。敘利亞面臨高達41%關稅,老撾和緬甸的關稅稅率也高達40%,伊拉克面臨35%稅率,利比亞和斯里蘭卡也分別有30%和20%。非洲國家萊索托在4月首批「對等關稅」名單中,被徵收最多50%關稅,如今美國對萊索托開出的稅率下調至15%。
特朗普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訪問時表示,多數在行政命令中被點名的國家,想要設法避開美國的高關稅為時已晚,但他願意接受貿易夥伴的任何提議,不排除在8月7日關稅政策正式生效前,與更多國家達成協議。一名匿名美政府高官也暗示,特朗普延後暫緩期限,反映出政府還需更多時間協調稅率。
特朗普稱,由於美墨貿易關係複雜,他給予墨西哥更多時間,對墨出口商品徵收的關稅會在90天內維持25%。《衛報》指出,儘管美國與歐盟和日本等主要貿易夥伴達成協議,似乎體現特朗普的威脅策略正在奏效,但美國至今僅宣布與8個貿易夥伴達成協議,今次再度延長暫緩期限,或被視作特朗普仍在最後期限前退縮。
部分國家歡迎美方公布的關稅稅率。澳洲貿易部長法雷爾表示,白宮已向澳方確認,沒有任何國家的關稅稅率低於澳洲,意味美國將維持對澳洲商品徵收10%關稅。泰國和柬埔寨領導人也對協議表示歡迎。
中方:搞保護主義損害各方利益
瑞士當局批評稱,儘管瑞士在與美談判中立場積極,但美國仍對瑞士徵收高額關稅,瑞士對此表示遺憾。新西蘭貿易部長麥克萊批評稱,美國對新西蘭的貿易逆差僅5億美元(約39億港元),對美國而言幾乎微不足道,但美國仍將對新西蘭的關稅從10%上調至15%,高於鄰國澳洲,「我認為這樣做沒有必要,也不利於我們與美國的貿易。」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周五主持例行記者會,被問到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對大多數國家實施關稅,郭嘉昆對此表示,中方反對濫施關稅的立場是一貫和明確的,關稅戰、貿易戰沒有贏家,搞保護主義損害各方的利益。
【匯眼天下】特朗普求虛榮 美國承重擔
文/郭燁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8月1日限期前,終於公布對多個國家和地區徵收的「對等關稅」稅率,具體稅率從10%至41%不等。由4月2日特朗普公布開徵關稅計劃的「解放日」至今的90天,美國只與歐盟及少數國家達成所謂的「貿易協議」,讓特朗普得以對外宣稱在這場關稅戰中獲得「勝利」,但為了滿足特朗普這種虛榮心的代價,可能就是將美國花了將近一個世紀經營、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受到破壞。
從「解放日」開始,特朗普的如意算盤很簡單,就是先以開天殺價的方式(即提出超高關稅威脅),迫使其他國家或地區與美國進行一對一貿易談判,繞過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貿易機構規定。然後特朗普則再在談判桌上作出極度有限「讓步」,即給予略低於先前威脅的關稅水平,作為代價則要求對方額外承諾巨額能源或貨物採購、投資等讓利條件,達成所謂的「貿易協議」,讓特朗普得以對國內選民宣稱取得「勝利」。
特朗普和白宮中人原先對於這種做法非常有信心,貿易顧問納瓦羅甚至說過在「解放日」的90天內,就可以與90個國家和地區達成貿易協議,不過事實是到了特朗普公布確定關稅稅率當天,仍然只有歐盟及少數幾個國家成功與美國達成協議,而且當中很多協議全文就只有一至兩頁,完全不是一份正常貿易協議應該有的份量。
同時,這些「貿易協議」中,雖然附帶很多諸如購買美國能源、到美國投資等的條款,但不少專家都指出類似條款根本不切實際,而且不太可能有效執行。例如歐盟在協議中承諾3年內購買7,500億美元(約5.89萬億港元)的美國能源產品,但這個金額幾乎就相當於歐盟全年總進口量,以及美國每年出口總量的80%,換言之不論是歐盟和美國本身,都沒有本錢去實現這個條款。到底是特朗普太有自信可以執行這個條款,還是特朗普被歐盟「忽悠」了,那就只有他本人才知道了。
更加需要指出的是,特朗普這次「勝利」,代價肯定就是美國本身利益。過去90天內,各國除了忙於與美國談判之外,我們亦可以看到愈來愈多國家開始積極推動彼此之間的貿易協議,盡量減少彼此之間的貿易壁壘,例如英國和加拿大就顯然希望與歐盟推動更緊密的經貿關係。換言之,如果特朗普關稅的影響持續,長遠而言,世界各國可能會慢慢形成繞過美國的自由貿易體系,雖然美國的經濟規模仍然是不可忽視,但世界上並沒有什麼是不能被替代的,美國花了將近一個世紀經營、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可能會被一個沒有美國的自由貿易體系所取代。
特朗普關稅的最長遠影響,可能要等到好幾年後、特朗普早已離開白宮之後才會浮現,但短時間內美國選民就仍然要為了他們的選擇,承受物價飛漲、貨品種類減少及經濟增長放緩的惡果。
特朗普去信全球17家製藥巨頭 限60天大削美藥價
美國總統特朗普周四(7月31日)向全球17家最大的製藥公司發送信函,其中包括禮來、諾和諾德和輝瑞等,敦促他們將美國新藥價格削減至其他特定國家支付的最低水平。特朗普要求各公司立即降低向醫療補助計劃(Medicaid)收取的現有藥物價格,並保證未來推出的藥物價格與海外價格相若。
特朗普說,美國政府將與他們合作,確保海外價格上漲與美國國內價格保持一致。企業從歐洲和其他地區價格上漲中獲得的任何收益,都必須返還美國,以降低國內的成本。特朗普還要求藥企為高銷量藥物,建立直接面向消費者的購買機制,讓消費者能以第三方保險公司獲得的折扣價直接購買藥物。特朗普要求製藥商在60天內作出具約束力的承諾,若不自願遵守,政府「將動用一切手段保護美國家庭,使其免受持續的不公平藥物定價行為傷害」。
製藥股全線下挫
消息一出,製藥股全線下挫,葛蘭素、默克跌逾4%,諾和諾德跌5%。醫療保險股亦受壓,其中信諾瀉逾一成。
美國病人為處方藥支付的費用遠高於其他國家,通常是其他發達國家的近3倍。美國在製藥研發方面投入大量資金,製藥商指出大幅降價將扼殺製藥創新。一名匿名的製藥商游說人士稱,特朗普的信函不太可能產生太大影響。他指特朗普政府此前已推動藥企自願變革,一些藥企已承諾在美國建設新的製藥廠。
疑報復承認巴勒斯坦國 特朗普對加拿大關稅增至35%
加拿大總理卡尼周三(7月30日)宣布,加拿大計劃在9月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承認巴勒斯坦國。美國總統特朗普周四在社媒發出威脅,指卡尼的決定將使美國與加拿大更難達成貿易協議。白宮其後宣布,特朗普已簽署一項行政令,將對加拿大商品徵收的關稅從25%提高至35%,新稅率將從周五起生效。卡尼對此表示失望。
白宮發表聲明說,「為回應加拿大持續的不作為和報復行為,特朗普總統認為有必要把關稅從25%提高至35%,以應對現有的緊急情況。」關稅只適用於未納入《美墨加協定》的商品,這意味着加拿大的大部分出口產品仍可免關稅進入美國。
加媒:反映輕視加拿大主權
分析指出,特朗普對美加貿易的強硬態度,或與其「吞併加拿大」言論有關。相比之下,墨西哥同日獲90天關稅豁免期,加媒認為這種差異反映特朗普對加拿大主權的輕視。巴以問題成為新導火線,加拿大成為繼英、法後,第3個支持巴勒斯坦立國的美國主要盟友。
加拿大是美國第二大貿易夥伴,該國75%以上的出口依賴美國市場,今次關稅調整將嚴重影響加拿大經濟。卡尼在社媒X發文表示,美國關稅會對木材、鋼鋁和汽車等產業造成嚴重衝擊。他矢言採取行動保護加拿大就業機會、促進加國產品銷售、投資加強產業競爭力,並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
卡尼還提到,美國以芬太尼跨境流動作為加徵關稅的理由,但流入美國的芬太尼僅1%是經由加國邊境進入,且加國始終積極努力進一步減少此類毒品流入美國。
台灣地區被美徵20%「對等關稅」 賴清德當局捱轟「歷來最無能」
特朗普公布最新「對等關稅」稅率,對中國台灣地區的商品稅率為20%,該數字雖低於特朗普4月2日公布時的32%,但明顯高於台灣地區各界期待的15%。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就關稅結果辯稱,台灣地區代表與美國還未完成總結會議,20%只是「暫時性稅率」,受到台灣民眾連聲譴責。

賴清德稱,台美關稅談判到目前為止,已獲得初步成果,從 32%降到20% ,但20%不是台灣當局目標,當局希望在後續談判,能爭取更有利更合理稅率,堅稱美國政府也有意願和台灣談判。賴清德稱,雙方完成技術性磋商,但最終總結會議尚未進行,所以未有最終稅率。
台灣當地傳媒消息稱,為爭取最佳關稅稅率,台灣當局有意加碼在美投資3,000億至4,000億美元(約2.3萬億至3.1萬億港元)。賴清德辯稱基於「國際保密協定」,現時無法披露詳情。
台灣地區民眾在社媒上炮轟賴清德當局對美跪低,「賴清德當局整天搞政治內鬥,是歷來最無能。」也有人質疑,「你到底送了哪些籌碼給美國?又出賣了我們的什麼?還是又說這是『秘密』,不能說又不能問?」亦有人批評,「不要廢話,我們只想知道台灣究竟要犧牲什麼,才只換到20%稅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