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紫妍 珠海報道)8月1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簡稱「十五運會」)迎來倒計時100天的重要節點,各項賽事籌備已進入衝刺期。記者1日登上港珠澳大橋,看到這座超級工程之上,粵港澳三地的車輛正自如往來。一百天後,這裏將舉辦全國首次跨越粵港澳三地的公路單車比賽,向全國彰顯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成果。目前,珠海正加緊與港澳協同,根據此前測試賽梳理出的近百條項目,持續優化賽事的跨境通關、保障對接等工作。相關負責人透露,預計九月底還將召開三地新聞發布會,發布賽事期間對大橋等的交通管控措施,便利市民、航運等方面的交通出行安排。
對接港澳 優化近百項問題
「接下來一百天,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珠海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珠海賽區執委會辦公室副主任袁熊介紹,為了辦好這項全國矚目的跨境賽事,自去年11月舉辦了十五運會公路單車測試賽以來,執委會梳理了測試賽中存在的短板並建立問題台賬,積極與港澳進行對接,「梳理出來有98條。」

包括努力優化運動員佩戴的手環設計,如盡量降低其重量體積、配備更輕便材質的環帶等,以提高佩戴舒適度;對於橋面賽段可能遭遇的側風、橫風等挑戰,執委會調閱近十年的氣象資料初步分析,11月比賽時大橋的整體風力約在5-6級,不超過賽事的熔斷要求。另外,賽事還要歷史性地穿越一段6.7公里長的海底隧道,執委會前期精準對隧道進行空氣質量測試,並將在賽前提前兩小時開啟通風系統,確保比賽環境等。
多項技術持續優化通關流程
據了解,比賽中運動員需要先後6次通過港珠澳大橋口岸,高效通關至關重要。去年的測試賽中,執委會創新設計的「通關查驗前置+閉環管理」模式順利實施,採用數字化技術進行全程閉環管理,實現「無感通關」。
袁熊介紹,無感通關背後有RFID射頻技術、北斗定位技術、射頻傳輸系統、AR算法系統和圖像技術等五大技術支撐。執委會將為每一個參賽運動員、每一輛物資車輛都綁定相應的磁片,磁片中搭載對應的信息數據,當運動員和車輛即將通過關口時,相關信息就能第一時間被讀取並傳輸到後台,從而實現零延時零等待、「不踩剎車」的通關體驗。
目前,粵港澳三地仍在持續優化通關流程,為運動員提供更舒適的參賽體驗。袁熊續指,例如測試賽採取了比賽車輛和功能飲料等物資提前通關、運動員當日通關的模式。為了進一步保障運動員及參賽車輛安全,目前則籌劃除保障車輛外,賽事車輛和物資都與運動員一樣當日通關,「這樣保證了它們不離開運動員的視線。」此外,還將通過增加志願者數量、提前發布過關指引等辦法,優化運動員通關流程。
三地發布會預告交通管制
由於賽事舉行時大橋的管控可能影響珠江口航運及灣區居民出行,社會對此十分關注。袁熊透露,珠海執委會初步計劃於九月底會同港澳召開發布會,為賽事宣傳預熱,並發布賽時對港珠澳大橋及各車站碼頭的管控措施,以便廣大居民及航運企業等方面可提前做好準備。

11月9日開幕當天,也是本屆全運會公路單車賽程的最後一天。袁熊表示,通過三地的共同努力和精心協作,公路單車比賽,特別是其中唯一跨越粵港澳三地的男子個人賽,相信會是給全運會開幕送上的一份特殊禮物,「希望這次的探索,能為今後粵港澳三地的深度融合提供經驗、作出示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