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盃」外交知識競賽參訪團走進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記者殷江宏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殷江宏 泰安報道)7月31日,第十七屆「香港盃」知識競賽參訪團走進山東濰坊,參觀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作為二戰期間亞洲最大的外國僑民集中營舊址,這裏承載着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共同的傷痛記憶,深深觸動了來訪的香港學生。

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又名樂道院,清光緒八年(1882年),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派牧師狄樂播偕夫人阿撤拉氏(一說為狄珍珠)到濰縣傳教,並在當地教友的協助下,在老濰縣東關處買地建立「樂道院」,樂道院由教堂、學堂、診所3部分組成,用以傳教、辦學和開辦診所。 1942年至1945年,日軍在此設立「敵國人員生活所」,最多時關押在華歐美僑民1500多人,一度成為中國境內最大的「集中營」。

「香港盃」外交知識競賽參訪團走進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記者殷江宏攝)

「剛剛了解的西方僑民的經歷感慨頗深,當時中國的普通百姓雖然條件比較落後,仍然為保護和幫助這些僑民挺身而出,展室裏的鐵床等文物,見證了他們對國際友人的無私幫助和人道主義精神,我覺得我們中國人是那麼偉大!」來自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元朗元義中學的韓兆銘說。

「香港盃」外交知識競賽參訪團走進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博物館。(記者殷江宏攝)

同校的宋熹曈同學亦深有感觸:「這段歷史太過慘痛——七八個僑民被關在一個很小的平房,條件十分艱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復原沙盤,可以看到每個房間的尺寸,讓我們很直觀地體會他們當時的那種煎熬感受。我們應該銘記這段歷史,永遠記住這裏曾經發生的一切。」

樂道院濰縣集中營博物館現有文物建築7處,總建築面積4894平方米,佔地面積7031平方米。據工作人員介紹,戰爭中先後有20多個國家的2000多名外國僑民關押於此。幸運的是,他們得到了濰坊民眾和抗日部隊的同情與幫助。當地農民偷偷為他們運送食物、傳遞信件;協助恒安石和英國人狄蘭成功逃離,並及時把這一消息送往重慶美國大使館。當地民眾還秘密捐贈善款,以國際紅十字會的名義購買藥物與營養品,幫助集中營的大多數人員幸運地渡過了囚禁歲月,直到1945年8月17日重獲自由。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