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克紅
洛陽,在歷史長河中始終閃耀着獨有的華彩。暮春時節,我滿懷敬畏之心,走進位於洛陽西工區的西工地。這片始建於1914年的建築群,融合了中國近代傳統民居的古樸與西方建築的典雅裝飾風格,靜靜訴說着往昔的崢嶸歲月。
這裏曾是軍閥混戰的風雲中樞。如今,它不僅榮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入選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穿過西工地錯落有致的建築群,洛陽抗戰紀念館的匾額在綠樹的掩映下,格外醒目。這座依託西工兵營司令部舊址精心建成的抗日戰爭紀念館,於2021年正式對外開放,成為銘記抗戰歷史、傳承抗戰精神的重要窗口。
踏入洛陽抗戰紀念館,那些震撼人心的英雄事跡,瞬間將我拉回那段血與火交織的歲月。
走進第一展廳,迎面的雕塑生動再現了「七七事變」,那是全民族抗戰爆發的號角。國民政府迅速劃分為5個戰區,西工兵營(原吳佩孚司令部)旋即成為第一戰區司令部。1939年1月,衛立煌出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同月21日,劉少奇與彭德懷抵達洛陽,會晤衛立煌,將洛陽八路軍通訊處升格為八路軍辦事處。洛八辦如同一座堅固的橋樑,緊密連接延安與華北、華中根據地。在三年半的時間裏,通過多種渠道,先後轉送我黨軍政人員70多批、400餘名,護送700餘名進步青年奔赴延安,還籌集運送大量軍需物資,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展廳內一幅幅戰爭場景的照片,將我帶回到那個慘烈的抗戰時期,也讓我倍感和平的珍貴:日軍轟炸機群恍若遮天蔽日的烏雲,無情地掠過洛陽邙山。滾滾濃煙瀰漫,洛陽城滿目瘡痍,殘垣斷壁彷彿在悲傷地訴說着戰爭的殘酷。在八路軍戰士奮不顧身的全力掩護下,百姓們神色匆匆地轉移,他們眼中閃爍着對勝利的執着與對家園的眷戀。據不完全統計,從1937年12月,日軍第一次轟炸洛陽,其後空襲不斷。城市共遭受日軍空襲469架次,炸毀房屋1,600多間,死亡1,700餘人,特別是1940年2月27日,有日機108架空襲洛陽城,傷亡無數。
展廳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那面「豫西抗戰形勢圖」。紅色的抗日根據地如點點繁星,在日軍據點重重包圍的艱難困境中,頑強地閃爍着希望之光。講解員充滿深情地介紹道,這些紅色據點是無數英勇無畏的地下黨員,用生命搭建起來的秘密交通線,連接着延安的指令與豫西的複雜戰況,維繫着抗戰的生機與希望。
在日寇慘無人道的欺壓下,豫西紅色據點倔強生長,河洛兒女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從苦難深淵中毅然挺起不屈的脊樑,以血肉之軀築起堅不可摧的長城。
駐足「中流砥柱」展區,我深受觸動。一幅幅翔實的圖片,共同構成抗戰時期最真實的群像圖。每一個畫面都訴說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抗戰故事,每一個人物都展現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中國共產黨宛如一座巍峨的燈塔,在黑暗歲月中,為全國人民指明前行方向,成為抗戰勝利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
「文藝抗戰」展區燈光柔和,卻無法掩蓋文字蘊含的磅礡力量。抗戰勝利不僅依靠戰場上的槍炮與戰士的英勇奮戰,也離不開筆桿與文化的有力支撐。
淞滬抗戰爆發後,遵照周恩來指示,救亡演劇隊如離弦之箭,從上海奔赴各地,將舞台化作另一個戰場,借助戲劇形式向民眾傳遞抗戰到底的堅定決心與必勝信念。一隊和二隊在冼星海、洪深、賀綠汀的帶領下,先後來到洛陽,為這座古城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
1939年7月,王禮錫率中國作家戰地採訪團(南路)從重慶經洛陽前往中條山前線。王禮錫放棄英國優渥生活,毅然回國投身抗戰,經周恩來推薦擔任團長。他與團員們不懼危險,深入村莊、戰壕、山溝採訪,謳歌抗戰精神,揭露日寇暴行。8月26日,王禮錫積勞成疾,倒在洛陽抗日前線,生命定格在39歲。他曾以詩歌吶喊:「炮彈在頭頂開花,我們的筆尖在流血,但血不會白流,終將染紅勝利的旗幟。」在這裏,我深切體會到文化抗戰的重要作用。這些文藝工作者與抗戰戰士共同構成了生動的抗戰群像,展現出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的偉大精神。
1945年10月18日,在洛陽民主街的東北運動場(今老城區民主街老城體育場),駐洛日軍第110 師團正式繳械投降。當日,洛陽民眾聽聞消息,紛紛趕來,數千人將體育場圍得水洩不通。人們懷着對勝利的喜悅與對侵略者的憤慨,目光緊緊鎖定在投降儀式現場。
投降儀式上,一萬零八百名日軍士兵在蕭瑟秋風中神情沮喪,如霜打的茄子般垂頭喪氣,機械地排列成隊。他們緩緩鬆開緊握着武器的手,槍支、軍刀等武器紛紛落地,發出沉悶聲響,彷彿在為其侵略行徑敲響喪鐘。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篇章。
站在西工地刻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的石牌前,八十年前的槍聲與今日都市的繁華奇妙交融。歷史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成為靈魂深處的精神烙印。西工地是青磚上鐫刻的抗戰年輪,是紀念館裏傳唱的精神長歌,它告誡我們,要時刻銘記槍林彈雨中的堅毅身影,與文字中燃燒的沸騰熱血,這正是我們民族復興、走向未來的力量源泉。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鐵路作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