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台灣青年法律人才實踐基地」31日在上海華東政法大學結業,不少台灣青年感嘆,來上海實習,讓他們大開眼界。(記者張帆 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帆)「短短的一個多月,我們從法規查詢、類案檢索的基本功,到進階的法律文書撰寫;從法院跟庭見習,到戶外實地調查,親身見證了大陸法制的實際運作。相信學員們在參與一場場精彩的講座中都有吸取養分,也慢慢對迷茫的未來找到一絲方向……」31日,冒着颱風「竹節草」餘威的風雨威脅,40餘名兩岸法律界師生相聚在上海華東政法大學,參加一年一度的「台灣青年法律人才實踐基地」結業儀式。本屆實踐課程的優秀學員、來自台灣政治大學的吳綺玲同學發出由衷的感嘆:回想當初自己參與這個計劃是期許有更廣闊的眼界,學習更多技能,我想現在都做到了!

上海市台辦副主任王立新(右一)為優秀學員頒發證書。(記者張帆 攝)

「台灣青年法律人才實踐基地」由滬台兩地法律界共同打造,依託上海市靜安區的律師事務所資源,旨在為兩岸法學領域青年人才提供互動互學互鑒的平台,鼓勵有志從事兩岸法律事務的台灣青年法律人才到大陸創業就業。自2016年首次舉辦以來,已有包括台灣大學在內的13所台灣高校的百餘位法律專業學子來滬體驗。更有不少學子在台灣畢業後,選擇來到大陸繼續深造,並參與到兩岸法律界的交流工作中來。

在大陸體驗更多可能性

學員黃思銘表示,實習為他們打開一扇窗,窺見一座現代化、國際化都市律動的心臟,感受其蘊藏的無限可能。(記者張帆 攝)

今年的實踐計劃以「AI、出海、未來」為目標,12位台灣學員通過滬台兩地視訊面試入選,分別進入上海的7家律所,由資深律師帶教。實踐活動緊扣法律與AI融合趨勢,開設AI法律應用課程,設計國際商事仲裁、跨境投資合規等實戰模塊,並新增法律科技企業、跨境服務機構作為實踐平台。此次來上海的台灣青年不乏諸多「首來族」,上海的工作和生活,令他們大開眼界。一位學員黃思銘就表示:「我們得以推開一扇窗,窺見一座現代化、國際化都市律動的心臟,感受其蘊藏的無限可能。」

突破舒適圈提升自己

來自台灣東吳大學法律專業學生林妍君則告訴記者,選擇來大陸實習,旨在逼自己「突破舒適圈」,一個多月以來,她在國浩律師事務所學習跨境併購、海外投資等法律實務,徹底顛覆了她對法律實踐的認知。「我們不僅接觸到課堂上罕有的實務領域,更通過實際參與,深刻體會到上海法律工作者將『條文』轉化為『解決方案』的專業智慧。上海律所的全球化與創新性讓我對法律行業的未來有了全新想像」。

來自台灣政治大學法律系的徐樂忻,今年是第二次來到大陸參與實習活動。徐樂忻坦言,來滬實習也讓他變得更有遠見,思考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法律人。「我有了更多信心與準備,期待接觸到更複雜的案件。大陸的種種經驗都將成為我未來人生的珍貴養分。」

導師寄語:推動民族法治進步

台灣學子的優秀表現,也獲得了帶教老師的一致肯定。臨別依依,不少老師都送上誠摯祝福。來自方達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王文博表示,實踐基地不僅是專業訓練,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交融。兩岸青年法律學子得以共同研討案例,在協作中建立了較為深厚的友誼,也為兩岸法律人搭建了溝通和交流和橋樑。她寄語同學們,在未來永葆實踐精神,更要做法治火種的傳遞者和兩岸法律界交流的紐帶,共同推進中華民族的法治進步。

上海靜安區委常委顧定鋆介紹,2026年「台灣青年法律人才實踐基地」項目將於明年初啟動招募,計劃進一步擴大規模、優化課程,為兩岸青年攜手追夢、築夢、圓夢提供更廣闊舞台。(記者張帆 攝)

上海靜安區委常委顧定鋆介紹,「台灣青年法律人才實踐基地」歷經八屆精心打造,已成為滬台法律青年交流的一張「金名片」。台灣學子通過這個難得的平台上,在真實的法律實務中鍛煉了專業能力,對大陸的法律體系和法治環境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她亦勉勵同學們做兩岸法治交流的「民間使者」,讓更多台灣青年了解上海、嚮往上海、走進上海,共同在這片熱土上追逐夢想。

另據了解,2026年「台灣青年法律人才實踐基地」項目將於明年初啟動招募,計劃進一步擴大規模、優化課程,為兩岸青年攜手追夢、築夢、圓夢提供更廣闊舞台。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