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港商承認內地產品確實比本港產品便宜,因此要提升品牌吸引力,讓內地消費者了解香港品牌故事及其產品質素,提高消費者對香港品牌的信心。(記者 曾業俊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業俊)港人北上消費成風,主要由於內地產品價格往往比本港產品便宜一大截,而港商進入內地零售市場,亦難免面對價格競爭。志華數碼媒體資本集團有限公司創辦人兼董事吳偉權認為,香港產品價格通常比內地產品高得多,港商要避免陷入「鬥平鬥減價」的死亡旋渦,必須提升自身品牌,營造品牌「軟實力」,讓內地消費者明白「香港品牌」與內地產品的分別,否則消費者不了解品牌背後的質素和故事,就只會單憑價格取捨。

吳偉權指出,內地零售業界在十多年前已發展電商,香港則因為絕大多數店舖位置都方便居民,因此鮮少企業有發展電商,惟疫情後市民消費習慣大洗牌,網購漸趨盛行。港商進入內地常遇「水土不服」,主要由於港商不理解相關數據,例如不了解內地電商平台上的競爭對手情況,因此需要第三方數據以了解行情及產品價格。此外,內地消費者習慣在購物前經歷「認知」過程,這些資訊及討論通常聚集在社交媒體,因此港商亦要留意內地社交媒體對相關消費市場和產品的討論。

對於內地產品比香港產品便宜,出席同一場合的君政國際有限公司創辦人兼董事長盧少卿承認,公司的燕窩售價普遍比內地市場高出近一倍,但由於公司採用高品質源材料,加上內地消費者認識到公司的品牌,對公司的產品質素充滿信心,因此有能力進入內地競爭,而去年生意額上升亦反映品牌效應的重要性。

盧少卿續指,公司比較傳統,之前從未做過電商,但去年參與上屆「香港好物節」後,公司生意額升近一成,同時發現電商的好處,因此之後都有繼續聘用網紅宣傳產品,包括聘請內地網紅到香港門市親身「探店」,帶動香港門市銷售額增長。若未來仍有「香港好物節」,公司都有意參加。內地人對香港文化及香港情懷仍充滿好奇,因此對本港品牌亦充滿興趣。公司會在今屆的「香港好物節」部署更多產品上架銷售,並且聘用更多網紅加強推廣產品。

左至右: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范婉兒、香港貿發局副總裁劉會平、維特健靈健康產品有限公司董事謝天澤、君政國際有限公司創辦人兼董事長盧少卿。(記者 曾業俊 攝)
左:志華數碼媒體資本集團有限公司創辦人兼董事吳偉權。(記者 曾業俊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