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台灣淪陷後第一位回遷祖國的台胞復籍證書、不堪日本「皇民化」政策堅持穿中國服飾的台胞全家福照片、史學家連橫秉持「國可滅而史不可滅」古訓寫就的60萬言《台灣通史》、愛國英烈翁澤生在獄中寫給妹妹的家書、左翼作家許地山在抗戰時期使用的遺物……正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展出的抗戰勝利主題展台灣專區,以數十幀珍貴歷史圖片、一個個鮮活的歷史文物,講述了腥風血雨中可歌可泣的台灣抗戰故事。同時,這些鐵一樣的史實亦表明,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日據歷程中,台灣同胞從未缺席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始終與祖國血濃於水、共禦外侮。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近年來,民進黨當局妄圖誤導民眾,美化日本殖民台灣的歷史,企圖掩蓋台灣人民被殖民統治期間一直未曾中斷的抗日鬥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在展出的《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專設「港澳台同胞的抗日鬥爭」部分,其台灣展區客觀再現了台灣被迫割讓、台灣同胞英勇護台、反抗日本殖民統治,並用各種方式支援全民族抗戰的英勇史詩。

台胞不甘淪亡國奴 回遷祖國拒「皇民化」

1895年甲午戰敗,清廷割台。日本殖民侵佔台灣後,許多台灣同胞不甘淪為亡國奴,紛紛回遷祖國,恢復中國國籍。展覽的櫥窗內,展出一張日據後第一張台胞恢復中國國籍的證明,來自於台灣愛國志士林資鏗(號祖密)。1913年,林資鏗返回福建,並向日本駐廈門領事署申請撤銷日本國籍,同時呈請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准予恢復中國國籍;同年11月18日,林資鏗獲內務部核發的「許字第一號」復籍執照,成為當時台灣人民抗爭外來侵略的佐證。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日本在台灣不僅實行總督制專制統治,還蓄意加強思想控制,推行「皇民化」運動,其中包括日常生活的日本化,受到台灣人民抵制。一張穿着中國傳統服飾拍攝全家福的合影,顯示民族危亡之際,熱愛祖國的台灣同胞抗拒日本殖民者的強制同化、保持自身的民族性。此外,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的祖父——著名史學家連橫的書作《台灣通史》也備受關注。在長達數十年的日據時期,當看到殖民者為了泯滅台灣人民的民族意識,竭力棄毀台灣的歷史文獻,有意偽造虛假的歷史愚弄當地民眾,連橫秉持「國可滅而史不可滅」的古訓,懷着「生根台灣,心懷大陸」的愛國情懷,歷經10餘年撰寫了60萬餘言的《台灣通史》,寄託其體現兩岸一脈相傳、維護中華民族精神的畢生心志。

「霧社起義」雖敗猶榮 逾60萬人以血明志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後,對台灣實施的殖民統治也更加殘酷,台灣島內的武裝鬥爭呈現零散和分散的狀態,但台灣人民從未停止武裝抗爭,並為此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犧牲者超過60萬人。展覽展出的「霧社起義」章節,展現了台灣少數民族同胞英勇不屈、雖敗猶榮的悲壯史詩。

1930年10月27日,在台灣霧社地區,高山族的賽德克人起義反抗日本殖民者,史稱「霧社事件」。起義遭到了日本軍警的殘酷鎮壓,造成台灣少數民族同胞大量傷亡,但這起有組織、有計劃、有充分準備的武裝暴動,有力鼓舞了兩岸同胞的抗日鬥志,同時島內鬥爭牽制了日軍侵華力量,以實際行動支援祖國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以筆為劍宣傳抗日 光影為媒疾呼正義

台灣同胞還以筆為劍,積極宣傳抗日。諸如台中人何非光積極投身於抗戰題材電影的拍攝工作,他全部使用日本戰俘拍攝的電影《東亞之光》,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和心理震撼力,被譽為「銀幕上的一柄正義之劍」。出生台灣台南望族的左翼作家許地山自幼經歷了台灣被佔、國土淪喪、背井離鄉之苦難,抗戰期間他通過發表文章、演講,積極宣傳抗日,反對投降,並奔走內地、香港為抗日救國事業疾呼。新竹市人吳濁流創作大量文學作品,揭露日本對台灣人民的壓迫,其代表作《亞細亞的孤兒》(原名《胡志明》)反映了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人民的苦難生活,有人評價這部作品是「風雨中厲聲呼喚,把百年來台灣的歷史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問題──日本帝國主義之凌辱搶掠,作了擲地有聲的記錄和見證」。

【特稿】台組義勇隊赴陸殺敵 逾5萬台胞投身抗日

「港澳台同胞的抗日鬥爭」台灣專區通過圖文影像顯示,抗戰期間,一批台籍志士競相衝破重重阻力,來到祖國大陸直接投身抗日戰爭,或行醫搶救傷員,或在殺敵前線,為反抗日本的侵略,奉獻自己的力量,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早在1920年代,就有一些台籍青年到上海等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參加革命活動。出生台北市的翁澤生就是其中之一。1933年3月,由於叛徒出賣,翁澤生在上海被捕,後被押往台北日本監獄。長達6年的牢獄生活中,面對日寇嚴刑拷打、威逼利誘,他始終堅貞不屈。本次展覽展出一封其家書原件,是他於台北日本殖民當局監獄中寫給妹妹馮志堅(原名翁阿冬)的。面對敵人,他是酷刑堅貞不屈的血性男兒,但在家書中卻是憂心母親身體的孝子以及恨不能為妹妹分憂的兄長,紙短情長,感人至深。

台胞武裝多次對日突襲

在祖國的東南沿海一帶,則活躍着一支由台灣同胞組成的抗日武裝,即李友邦領導的台灣義勇隊,其宗旨是「保衛祖國,解放台灣」。台灣抗日義勇隊是台灣唯一成建制的、在大陸參加抗日的隊伍。該抗日武裝於1939年初在浙江金華成立後,積極從事對敵鬥爭、醫務診療、生產報國和宣慰軍民等工作,先後轉戰於浙江和福建地區,並成功策劃多起對日突襲,造成日軍的極大恐慌。此外,台灣抗日義勇隊還創辦了《台灣先鋒》《台灣青年》,出版《台灣革命叢書》等,積極宣傳抗戰,以激發台灣同胞的抗戰鬥志,並幫助大陸同胞了解台灣,使海峽兩岸的抗日鬥爭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展覽中還顯示,台灣著名醫生和革命家李偉光,1935年到上海開設偉光醫院、組織台灣旅滬同鄉會,並作為地下黨的一個聯絡地點;被稱為「中國白求恩」的名醫、台灣嘉義人林思平(原名盧道龍)奔赴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帶領手術隊南征北戰,為保障廣大軍民的健康忘我工作。此外,在當時重慶國民政府軍政各領域,也活躍着許多台胞的身影,如台灣著名愛國人士丘逢甲長子丘念台,毅然投筆從戎,並於1938年組織了東區服務隊;台灣新竹人鄒紅,先後擔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2軍軍長、第35集團軍副總司令、粵桂邊區總指揮等要職,在抗日戰場上率部殺敵,屢建奇功。

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時期先後到大陸參加抗戰的台灣同胞多達5萬餘人,他們在各自崗位上盡力盡職,為全民族抗戰取得最終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海外華僑捐款上百億 獻飛機汽車抗日殺敵

《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中,用大量圖片、實物以及影像資料展示了海外華僑的抗戰華章,讓泛黃舊照及信箋中的家國故事重煥光彩。

展覽中,「華僑捐款捐物一覽表」的碩大展板備受矚目。在1937年到1945年這段非常時期,抗日救亡運動席捲了海外華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僑胞們與祖國人民風雨同舟,出錢、出物、出人,用他們的赤誠為全民族抵禦侵略的萬里長城添磚加瓦。展板顯示,抗戰時期(1937.7—1945.8),華僑共捐款13億餘元國幣,認購國債11億元國幣,僑匯95億元國幣,捐獻飛機79架、汽車(卡車、救護車)650餘架……捐獻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品種之全、作用之大、事跡之感人,前所未有,形成了「富商巨賈,既不吝金錢,小販勞工,亦盡傾血汗」的局面。

僑胞家書感人至深

在異國的僑胞們中間,社團和僑領特別有號召力,僑領起了核心作用。展覽展出了1938年10月,針對汪精衛集團的賣國投降活動,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以華僑參政員身份致電國民參政會的提案——「敵未出國門前言和即漢奸」,這份提案字字千鈞,痛斥汪精衛的賣國行徑,極大地激勵了抗戰信心。

「別了,現在什麼也不能阻撓我投筆從戎了。」馬來西亞華僑白雪嬌的家書也十分感人。白雪嬌,祖籍福建安溪,1914年出生在馬來西亞檳城的一個華僑家庭,1936年入讀廈門大學中文系,後回到馬來西亞檳城當教師。中國抗戰全面爆發後,她馬上決定棄筆從戎,投入當地的抗日救國活動,成為檳城婦女抗日救國的骨幹。這封她臨行前給父母留下的告別家書,是當時千萬萬海外赤子家國情懷的縮影。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