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最新發表一篇論文認為,大腦能檢測到潛在感染源進入周圍環境,並提前準備身體的免疫防禦,這一過程甚至可能在物理接觸發生之前、在虛擬現實環境中就已經開始。這項研究發現表明,大腦和身體能主動協作以應對感染。

該論文介紹,來自捕食者的威脅會觸發「戰或逃」反應,但病原體(如細菌和病毒)往往是悄無聲息地帶來另一種不同的風險。與病原體接觸會引發身體的免疫響應,包括快速的先天免疫細胞反應和較慢的適應性免疫反應。不過,此前不清楚大腦和免疫系統如何在感染髮生之前協作。

在本項研究中,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瑞士洛桑大學Camilla Jandus和Andrea Serino與同事及合作者一起,在虛擬現實環境下設計了一個實驗,讓248名健康年輕人面對虛擬的人類面孔,其中一些有可見的感染跡象,如皮疹或咳嗽,另一些則表現為中性或恐懼的表情。當看似患病的虛擬形象進入參與者近體空間(即身體周圍的近距離空間)時,參與者對觸摸的反應更強烈,這表明大腦近體空間系統處於高度戒備狀態。

用腦電圖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檢測腦活動時,研究人員還發現,在感染性形象接近時,參與整合感官信息和空間覺知的腦區活動發生改變,這種反應在面對中性或恐懼的面孔時未出現。從參與者血液中採集的樣本顯示,接觸感染虛擬形象與先天淋巴細胞(免疫系統的關鍵組成)活性相關指標升高有關,相比對照組,這更接近對真實感染如流感疫苗等的反應。

論文作者總結認為,大腦面對潛在的感染可以協調早期生理反應,提前準備好免疫系統。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 宋得書